中醫(yī)辨證施治
(一)痰濕漬肺
【辨證要點】 咳嗽痰多,痰白而黏,胸脘滿悶,納差腹脹,苔白膩濡滑。
【治法】 健脾燥濕化痰
【方藥舉例】 二陳湯加味:半夏、陳皮、茯苓、厚樸、紫蘇子、甘草。若氣逆作喘,加杏仁、麻黃止咳平喘。
(二)外寒內(nèi)飲
【辨證要點】 身體疼痛,甚至水腫,咳嗽氣喘,痰白多泡沫,無汗惡寒苔白滑,脈弦緊。
【治法】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方藥舉例】 小青龍湯加減: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半夏。本方在外解散表寒,在內(nèi)溫化水飲。若喉中痰鳴散結(jié),咳嗽較重,加款冬花、白前止咳化痰。
(三)外寒內(nèi)熱
【辨證要點】 咳嗽,痰稠難出,惡寒鼻塞,口渴咽痛,氣喘,苔白膩微黃,脈浮滑而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散寒,清熱化痰。
【方藥舉例】 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生石膏、杏仁、紫蘇葉、前胡、甘草。
(四)肺脾兩虛
【辨證要點】 自汗氣短,納差便溏,每遇風(fēng)寒則咳嗽、氣喘發(fā)作或加重,苔薄白,脈細弦。
【治法】 益氣健脾,化痰止咳。
【方藥舉例】 六君子湯加味:黨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黃芪、山藥、杏仁、桔梗、甘草。
(五)肺腎兩虛
【辨證要點】 畏寒肢冷,咳喘日久,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 溫腎納氣。
【方藥舉例】 腎氣丸加味: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蛤蚧、白芥子、補骨脂。本方功能溫補腎陽,納氣歸根。若喘甚,可加服黑錫丹,鎮(zhèn)納腎氣而定喘;若兼有脾虛,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加黨參、白術(shù)、白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若咳喘久作,呼多吸少,伴有腰酸頭暈,短氣汗出,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屬肺腎陰虛,宜益肺腎之陰,納氣定喘,可用七味都氣丸合參蛤散。若痰黏難出,可用七味都氣丸合二陳湯,益肺腎、化痰濁,取標(biāo)本兼顧之法。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