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點研究脊柱微小移位的按脊療法風靡全球,雖然取得了顯著療效,但研究資料表明:“目前,尚無法證明一些脊柱病變,如半脫位的確切病理機制和病變過程?!逼渲饕^點如下。
1.脫位(subluxation) 脊柱或椎體的位置異常與脊柱功能之間相關的臨床表現(xiàn)(現(xiàn)象),統(tǒng)稱為脫位。一個含義是,與脊椎關節(jié)結構相關的生理、解剖和動力學以及生物力學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另一個含義是,相鄰脊椎的排列順序發(fā)生了微小改變。其中,包含了“錯骨縫”(即脊柱的偏歪學說)和脊柱的固定學說兩種,是脊柱推拿手法的理論基礎。
2.半脫位 一種定義是,相鄰兩個脊椎的上位或下位脊椎,或者這兩個脊椎間的正常毗鄰關系出現(xiàn)異常,但還未達到完全意義上的脫位;另一種定義是,脊椎運動單位活動功能的異常(活動度增大或降低)。
3.固定學說 即脊柱各階段固定學說,認為脊柱固定或僵硬,可導致脊神經的功能障礙。
4.固定假說(fixation theory) 如果出現(xiàn)脊椎固定(即脊柱運動單位活動度減小,屬關節(jié)半脫位范疇),就有可能刺激傷害感受器或疼痛感受器,一旦刺激強度超過閾值,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弧引起軀體自主神經反射和痛覺,這就為脊柱推拿治療一些疼痛綜合征提供了理論基礎;當投射至脊髓后角內的感受器和軀體感覺神經時,可影響自主神經系統(tǒng)和內臟的功能,這就為脊柱推拿治療脊柱相關疾患提供了理論基礎。各型機械感受器的分布及特點和功能,見表1-2。
脊椎關節(jié)固定,可產生低于4型感受器小體感受疼痛刺激閾值以下的骨骼肌異常張力。因此,當感受器興奮時,沖動可使遠離損傷關節(jié)部位的肌肉張力增高,甚至可影響到對側肌肉張力。
表1-2 各型機械感受器的分布及特點和功能
5.脊椎固定的模型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控制著骨骼肌的收縮—— 外力作用使脊椎相互靠近,造成肌梭內感受器沖動的減少—— 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強—— 由于骨骼肌的收縮,使得相互靠近的脊椎無法回到正常的位置;加之重力和軀體姿勢反射的作用牽拉著骨骼肌,使得復位更加困難。(肌梭,是一種感受牽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裝置,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過肌梭控制著骨骼肌的功能,如收縮或舒張等。)
近年來,對脊柱微小移位的研究突飛猛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形成了“整脊醫(yī)學”,還有了國際整脊大學及其教科書。矯正脊柱微小移位的脊柱治療手法,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國家也非常盛行,不少其他學科的醫(yī)生改換專業(yè)從頭學習整脊醫(yī)學和脊柱治療手法,足見這一古老療法強大的生命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