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

        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

        時間:2023-05-06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第一節(jié) 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佛教傳入之時,道教產(chǎn)生之初,中國漢字已是定型成熟的文字。佛、道兩教以語文教育教學(xué)為基礎(chǔ)的教育活動,語言文字的拓展,就是這一匯集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

        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

        第一節(jié) 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拓展

        佛教傳入之時,道教產(chǎn)生之初,中國漢字已是定型成熟的文字。而語言,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也是相當(dāng)普及的優(yōu)秀大眾媒體。但是,成熟的文字,普及優(yōu)秀的語言,并不是再無豐富發(fā)展余地和空間的至境形態(tài)的文字和語言。而恰恰相反,越是成熟的文字,越是普及優(yōu)秀的語言,越發(fā)具有強勁的吸納能力和寬闊的包容性,同時也具有高超的推陳出新活力和輻射傳播潛力。中國漢字和漢語言,就是在以漢民族為主的眾多民族的社會活動與交往中,在以漢文字語言為媒體的精神生產(chǎn)活動中,尤其是文學(xué)、史學(xué)、哲學(xué)、宗教、教育教學(xué)等匯集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活動中,漢文字語言所具有的強勁吸納能力和寬闊的包容性,高超的推陳出新活力和輻射傳播潛力,獲得充分地展示與呈現(xiàn),得到進一步地錘煉與提高,從而越發(fā)充分地把其美的價值、工具性效能、人文精神的蘊涵保留于世間奉獻給人類。佛、道兩教以語文教育教學(xué)為基礎(chǔ)的教育活動,語言文字的拓展,就是這一匯集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佛、道兩教對語言文字的拓展,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詞匯的創(chuàng)新與豐富,二是語言的修辭方法的拓展與豐富。

        一、詞匯的創(chuàng)新與豐富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構(gòu)成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漢語詞匯是漢語言里所有的詞和固定詞組的總匯。佛、道兩教,在佛典和道經(jīng)的翻譯、寫作、誦讀、闡釋、講解的過程中,常常創(chuàng)造出不少的新詞或新的詞組。而這些新詞匯,不僅在佛道兩教的教育教學(xué)、傳播傳承中使用,而且有相當(dāng)一部分在整個社會中應(yīng)用。細察深究,佛、道兩教有這樣幾種創(chuàng)新豐富漢語詞匯的方法:

        1.音譯創(chuàng)造

        佛典的翻譯,若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迦葉摩滕和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和《十地斷結(jié)經(jīng)》算起,到北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政府解散翻經(jīng)院為止,大規(guī)模的譯經(jīng)活動經(jīng)歷了近千年的歷史,所翻譯的經(jīng)典,便是漢語《大藏經(jīng)》藏文《大藏經(jīng)》蒙文《大藏經(jīng)》滿文《大藏經(jīng)》,西夏文《大藏經(jīng)》。這幾種文字的《大藏經(jīng)》都與漢語言有關(guān)系,而關(guān)系最密切者,當(dāng)推漢語《大藏經(jīng)》。在以漢語為媒體把梵文和巴利文的佛典翻譯成一種新的文本的時候,譯師們常對原佛典中的一些概念、詞語,找不到恰當(dāng)對應(yīng)含義的漢語詞匯時,于是便采用音譯,找出與梵文或巴利文讀音相同的漢字予以代替;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許多漢語新詞匯。舉例如下:涅槃、般若、瑜伽、禪那、三昧、剎那、由甸、菩提、鳩摩、維摩詰、素怛纜、夜叉、波羅蜜、素羅、素悉地、羯羅、劫。另外,懺悔則是音譯意譯之略稱。曇花,為音譯優(yōu)曇缽花之略稱,一開始,這些詞匯只在佛典中作為專指義項,而在佛教以語文為基礎(chǔ)的教育教學(xué)中傳授傳播著。但在與漢語的磨合碰撞中,有一部分音譯詞匯,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民族共同詞匯。諸如梵語劫波的簡稱劫,涅槃、瑜伽、菩提、剎那等。當(dāng)然,這些音譯詞匯,之所以成功地融入漢語大家族中,是歷代譯師高僧們不懈努力的結(jié)果,亦是以語文為基礎(chǔ)的佛教教育的功績。《出三藏記集》卷八《法華宗要序》所載慧觀評羅什譯《法華》說:“曲從方言,而趣不乖本”,《宋高僧傳》卷三載,稱贊鳩摩羅什(意譯童受)所譯《法華》說:“童受譯《法華》,可謂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笨梢钥闯?,有些音譯詞匯,所指義項不僅逐漸被人們知曉,而且在講解誦念中體現(xiàn)著外來語言的音韻美。這也是各民族語言彼此吸納借鑒的成功嘗試。

        2.詞根連綴

        佛典翻譯中,道教典籍的寫作編纂中,應(yīng)用漢語詞根,前后連綴,產(chǎn)生新的詞匯,是佛、道兩教創(chuàng)造漢語詞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所創(chuàng)漢語詞匯也最多。佛典、道藏中以一詞根連綴所造詞匯,既可以前綴,也可以后綴。而連綴成詞時,既可以連綴一字,也可以連綴二字。當(dāng)然,連綴二字成一詞匯者,常是一個詞組。這種造詞方法,蒙學(xué)中,乃至現(xiàn)在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中也常用此方法教蒙童,學(xué)生學(xué)習(xí)聯(lián)詞造句。所不同者,蒙童學(xué)生是采用現(xiàn)成詞語造詞,佛、道兩教典籍中則是創(chuàng)新造詞。連綴一字而成新詞者,佛教典籍是為意譯而造。諸如“世界”出自《楞嚴經(jīng)》,世、界,中國漢字原有,在此意譯,世界則指時間空間的全部?!罢婵铡背鲎浴缎凶谟洝?,指超出色相的境界?!皩嶋H”出自《智度論》,指真如(宇宙本體)?!氨緛砻婺俊背鲎浴秹?jīng)》,指人的本性?!胺N子”出自《攝論》,指現(xiàn)象的原因。佛教典籍中所創(chuàng)詞匯,還有:同居、平等、唯心、享受、希望、援助、機會、儲蓄、消化、贊助、譴責(zé)、評論、控告、厭惡、傲慢、絕對、三福、遮性、澄觀、蘊識、精進、著我、著法、精舍、七眾、三障、凈眼、法衣、法眼、法味、染心、染著、思維、三凈、思慧、斷見、禪味、禪宗、真如、無明、法界、三界、極樂、如來、眾生、聲聞、緣覺、因緣、緣起、三業(yè)、果報、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世界、境界等。道教典籍中舉例如下:達妙、通玄、七真、真圣、上仙、洞真、洞玄、洞神、靈仙、圓動、三厭、圓閉、閉藏、玉清、上清、太清、太素、太和、神根、三尸、道宗、玉箓、泥丸、羽經(jīng)、育養(yǎng)、神蓋、胎仙、目神、持誦、密戶、躁泄、靈液、玉液等。連綴二字而成新詞組者,佛教典籍中舉例如下:一微塵、一彈指、二禪天、二色身、七覺分、七圣覺、八福田、八支齋、九凈肉、九類生、十玄門、十法行、蘊善巧、精進根、解脫味、漏盡明、漏盡知、器世間、四住地、四空天、少光天、天眼通、無盡燈、無凈慧、無余依、三惡道、無量義、無量覺、無上忍、無上覺、分別識、分別智、超業(yè)相、兜率天、十里障、五陰魔、無為空、無為法、無相觀、加持身等。道教典籍中舉例如下:丹玄鄉(xiāng)、內(nèi)觀經(jīng)、泥丸房、五色界、伏胃門、三塗中、流迥風(fēng)、朽艾形、參同契、左青童、右青童、神息法、洞氣法、玄丹宮、五靈丹、八景丹、六炁訣、正一經(jīng)、七真堂、金華丹、丹玄鄉(xiāng)、進取訣、太清境、抱樸子、三洞經(jīng)、上清境、玉清境、下關(guān)元、三丹田、空中素、黃庭經(jīng)、食胎津。另有一種情況,兩個雙音節(jié)詞連綴而成詞組,佛教典籍中有:禪定堅固、遍照金剛、等無間緣、遍行真如、遍周法界、智慧觀照、悲智圓滿、智相三味、遍法界身、順觀受業(yè)、順后受業(yè)、釋提恒因、須陀洹果、黑繩地獄、攝化隨緣、攝化利身、意生化身、道觀雙流、游戲神通、精進覺支、辨無礙解、游心法界、增上慧學(xué)、帝網(wǎng)天珠等。道教典籍中有:鳳篆龍書、金編玉字、三神還精、魂陽魄陰、魂魄反嬰、恬淡閉視、六龍散飛、上元清真、存身守一、守真志滿、固精養(yǎng)神、閉口屈舌、負甲持符、黃童妙音、精養(yǎng)神根、乘風(fēng)氣呼、前昂后卑、執(zhí)劍百丈、火兵符圖、七竅開通、部伍隊陣、冠散霄漢、落煙頓云、化生萬物、守堅固真、至誠則感、守一如初、積功成煉、不失節(jié)度、五味外美、心典一體、神以虛受、清潔善氣、知雄守雌、經(jīng)歷六合、知白見黑、心精意專、玄液云行、通利天道、開通百脈、眾神會會、日月列布、自然之津、揚風(fēng)三玄、逸域熙真、五味皆至、心意常和、大道無心、分明煥照、形神通感、積功勤誠、尋苗見根、導(dǎo)養(yǎng)之妙、稟生受命、金仙煉容、九魂離合、三光同輝、日月照察、精氣不怠等。此外,佛典道籍中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五字以上的詞組,它們也是漢語詞匯大家族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諸如佛典中的有:一行一切行、一道無為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萬四千光明、八萬四千法門、八葉肉團心、八十一品思惑、十金剛心向果、十八層地獄、三世無障礙智戒、廣狹自在無礙門、不思議變易生死、從空入假觀、從假入空觀、五種不應(yīng)施、五種增上緣、五分法身香、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菩提、無為涅槃界、永不現(xiàn)行位、色無邊處定等。道教典籍中有:三元八會六書、八龍云箓明光、上清大洞真經(jīng)、上清三一之法、元始太上老君、太極南朱上天宮、三天不死之章、智慧長生妙訣、太上玉皇天尊、金闕玉晨天尊、無上太極大道君、高上虛皇道君、三十六部、上清紫精天、三十六罡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佛典道籍中創(chuàng)造的成語,是所創(chuàng)詞匯中最富人文精神與藝術(shù)蘊涵的詞匯。這些詞匯,不僅在具體佛典道籍的特定語境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是整個成語家族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極受使用漢語言人們的喜愛。如佛典中的成語: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天花亂墜;卷二六:無風(fēng)起浪;《澧州樂普山元安禪師》:家破人亡;《文偃禪師》:游山玩水;《剪燈余話·聽經(jīng)分表記》:開山祖師,亦作開山老祖,開山作祖;《五燈會元》中《百丈惟政禪師》:生男育女;《長慶楞禪師》:大開方便之門;《黃龍南禪師法嗣》:回光返照;《同安志禪師法嗣》:家賊難防;《太平安禪師》:有口皆碑;做賊心虛;《石霸元禪師》:橫施倒拽;《馬祖一禪師法嗣》:心如木石;《百丈海禪師法嗣》:單刀直入;《大愚芝禪師法嗣》:語不投機,亦作話不投機;逢場作戲;《灌州羅漢和尚》:劍樹刀山,亦作刀山劍樹;《釋迦牟尼佛》:大千世界;《馬頰本空禪師》:掩鼻偷香;《棲賢湜禪師》: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薊州五祖法演大師》:矮子看戲,隨人上下;《洞仙遠禪師法嗣》:名不虛傳;《廬山開先善暹禪師》:眾口難調(diào);《道行禪師》:癡人說夢;《元通緣德禪師》:殺人不眨眼;《達摩章》:達摩面壁。

        《楞嚴經(jīng)》卷一:得未曾有;五體投地;卷八:味如嚼蠟。

        《維摩詰經(jīng)》中《入不二法門品》:不二法門;《不思議品》:不可思議。

        《金剛經(jīng)》:恒河沙數(shù)。

        《妙法蓮花經(jīng)》:不知不覺。

        如道籍中的成語:

        《抱樸子》中《論仙》:拘俗守常;《祛惑》:無所不知;《微旨》口是心非;《外篇·自敘》:經(jīng)國之才,恨之入骨;《明本》:物以稀為貴;《遐覽》:橫殃飛禍;《用刑》:十室九空。

        葛洪《西京雜記》中:金石為開。

        《云笈七簽》:卷三:寂若死灰;卷五:花開結(jié)實;卷三二:六神不安;卷三三:五臟六腑;卷三八:欣生惡死;卷四四:無所不在;卷五六:染風(fēng)習(xí)俗;卷七五:無所不能;卷九○:言不患人;卷一○二:自然而然;卷一一三:光彩奪目;浪跡江湖;濟世救人;卷一一六:變化莫測。

        《太上純陽真經(jīng)·了三得一經(jīng)》:長生不老,亦作長生不死;

        此外,佛典道籍中還有不少成語的資料、故事等,也產(chǎn)生不少生動的成語。如:達摩面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廂情愿;衣缽相傳;想入非非;天女散花;曇花一現(xiàn);現(xiàn)身說法;一佛出塵,二佛滅槃;天花亂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口是心非;有口皆碑;八仙過海;心猿意馬;茫茫苦海;頭頭是道;泥牛入海;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等。

        以上所舉詞匯,只是佛典道籍中所創(chuàng)造詞匯中的部分。佛典道籍中在創(chuàng)造詞匯的時候,同時就闡釋了某一深刻的道理,講述了某一生動的故事。而這些道理、故事,連同新詞匯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奇珍。諸如佛典所創(chuàng)“世界”,其含義是宇宙。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另一說界者限也?!独銍澜?jīng)》卷四:“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dāng)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边@段話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世界”這一概括相當(dāng)精當(dāng)?shù)脑~匯,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未來”,“過去”三個讀起來瑯瑯上口而含義又非常豐富的詞匯。這些詞匯,加之詞匯聯(lián)結(jié)闡釋的意蘊,不能不讓人對佛僧譯師們高超的智慧由衷地敬佩。再如佛典音譯詞涅槃,已成為漢語中受人們喜歡的詞匯。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我不是高僧,沒有涅槃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惫糁苯影涯鶚動糜谠娒骸而P凰涅槃》。佛典忉利天的意譯“三十三天”,這一詞組,是小乘有部認為的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林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華鬘天,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庇眠@一詞組就包含了極高之處的含義。三十三天被人們廣泛使用著:《西游記》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敝熳郧濉墩撉翌櫻矍啊罚骸坝谑歉坏母坏饺熘希F的窮到十八層地獄之下?!钡澜痰浼袆?chuàng)造的一些詞匯,同樣也被人們喜愛,并在寫作中廣泛運用著。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七福地、三十六天罡等。三十六天罡是道教所說的北斗七星中三十六個星座,《水滸傳》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臨化地,七十二地煞鬧中原?!币院?,人們常把不畏艱險的英雄比做此稱謂。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五章:“接著就出現(xiàn)了露天坑以魯東山為首的突擊隊和打開東山井火密閉的‘三十六天罡’的探險英雄?!?/p>

        3.豐富詞義

        佛典的翻譯,道藏的寫作,以及佛、道兩教的傳授習(xí)學(xué)中,最大量使用的是社會公認的詞匯。但是,佛典道籍中,對其中不少詞匯注入了新義、豐富了內(nèi)涵。而這些注入了新義豐富了內(nèi)涵的詞匯,反過來又逐漸被人們接受,喜歡。從而使人們在社會的交際溝通中,各種文本的寫作創(chuàng)造時不僅更易于抒情表意,而且也擴大了指事狀物的性狀和范圍。如佛典中使用“三味”時,注入的義項是: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而三味在漢語典籍中,是指“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保ā?5〕327)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用了內(nèi)涵豐富的“三味”這一詞匯。如“三世”,漢語典籍中原有三個義項,一是指祖孫三代,二是指《春秋》公羊家主張的歷史演變的三個階段,即所見世、所聞世、所傳世。康有為據(jù)公羊家言曾提出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三是指《黃帝針灸》、《神農(nóng)本草》和《素女脈訣》三部古醫(yī)書。佛教翻譯典籍中則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為三世。這一義項廣泛被人們認可。魯迅《華蓋集·題記》:“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關(guān)照一切。”(〔43〕一冊187)再如“三身”,漢語典籍中有對三身的使用,其義項是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三身國在夏后啟北,一首而三身?!边@是一個神話傳說。其中使用的“三身”這一詞匯則沒有廣泛流通。佛教翻譯經(jīng)典中使用三身后,社會上不僅接受了其義項,而且對這一義項所昭示的深層蘊涵也深受啟發(fā)感染?!督鸸饷髯顒偻踅?jīng)·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狈鸬渲腥硪话阒阜ㄉ?、報身、化身(或應(yīng)身)。佛經(jīng)認為一佛有三身,三身即一佛。法身是理念的象征,理念是永恒的佛性。而佛性,是眾生與生俱來人人身上都有的素養(yǎng),只要勤加修習(xí),便可成佛。報身是智慧的象征?!洞蟪肆x章·九》:“照見明智,解了為慧。”照見者,透徹的洞察,敏銳的眼光;解了者,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應(yīng)身是功德的象征,勤學(xué)苦練,積善行德,心口一致,便是功德。三身的詞義及其所包含的佛理,知識者都在理解認識。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迦之本性也;報身者,釋迦之德業(yè)也;肉身者,釋迦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钡澜痰浼胸S富詞義的例子也很多,如“三關(guān)”,漢語典籍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古代三個重要的關(guān)口,二是指人體的三個部分?!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guān)者,不可不慎守也?!边@里三關(guān)指耳、目、口。另外,三關(guān)道教特指下丹田?!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脾長》:“閉塞三關(guān)握固停”。梁立子注:“臍下三寸為元關(guān),亦曰三關(guān),言固精護氣不妄施泄?!边@一義項被人們廣泛認可,《西游記》第四十一回:“須臾間,氣透三關(guān),轉(zhuǎn)明堂,沖開孔竅,叫一聲:‘師父?。 薄H纭叭边@一詞匯,漢語典籍中的義項有六,一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這一天是年、月、日的開始,故稱三元。二指農(nóng)歷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元,合稱三元。三指天、地、人。四指日、月、星。五指術(shù)語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宮,一百八十年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三元。六指科舉鄉(xiāng)試(也稱解試)第一名為解元,省試(亦稱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亦稱庭試)第一名為狀元,合稱三元。道教典籍中對三元第四義項也在使用,《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上覩》:“上覩三元如連珠,落脈通來萬物生?!绷毫⒆幼ⅲ骸叭?,謂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贝送猓€創(chuàng)設(shè)三元的一個義項,指天、地、水。《云笈七簽》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道教典籍中由日、月、星三元又引申出另一詞匯“三元八會”?!对企牌吆灐肪砥撸骸暗篱T大論”曰:“一者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氣,以成飛天之書?!钡澜谭Q文字產(chǎn)生之前,由三五妙氣凝空成云笈、天書。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一》:“秀人民之交,別陰陽之分,則有三元八會,群方飛天之書?!痹俦热纭叭ā币辉~,原有一個義項,指三花樹的略稱。三花樹即貝多樹,一年開花三次,因此,稱三花樹。唐李白《贈嵩少山焦煉師》詩:“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泵骱尉懊鳌逗喨炅ⅰ吩姡骸吧賻熑o客采,小山叢桂有人攀?!钡澜痰浼性黾右涣x項,專指人的精、氣、神。唐呂巖《五言》詩:“陰陽烹五彩,水火煉三花。”道教常用三花聚頂謂修煉成功。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后聚之于頂,可以萬劫不侵。明張鼎思《瑯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yǎng)之法也。”《西游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shù)脷w根,五氣朝元通透澈?!?/p>

        再如“三界”,此詞首創(chuàng)于佛教典籍《俱舍論·世分別品》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五色界。晉慧運《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唐寒山《三界人蠢蠢》:“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钡澜桃灿么肆x項,所指三界略異。唐呂巖《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游三界最新奇。”漢文典籍的義項是三屆、三期?!对愤x舉志二》:“都監(jiān)歷三屆,升務(wù)使……務(wù)使歷三界,升提領(lǐng)?!痹偃纭叭龑殹?,道教尊《老子》為經(jīng)典,因此也延用《老子》對三寶下的定義:指三種寶貴之物。《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贝艘源?、儉、不居先為德行的三寶?!睹献印けM心下》則認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狈鸾虅t另拓一義項,特指佛、法、僧?!夺屖弦[·三寶》:“佛教三寶,謂佛、法、僧?!?/p>

        佛、道兩教的典籍中分別對一些詞匯擴充增加義項,對于漢語詞匯來說,無疑是一種豐富,對語文來說,無疑是一種發(fā)展。

        此外,佛典道籍中由于翻譯,寫作時間延續(xù)很長,參與的人數(shù)眾多,分布的區(qū)域廣泛,因而對中國漢語中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應(yīng)用就比較普遍并且有一定的復(fù)雜性。不可避免地就有某種造字現(xiàn)象和繁體簡化現(xiàn)象。這實際是對漢字發(fā)展的促進,亦是對漢字傳播的踐行。如上世紀90年代從陜西澄城縣出土的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所鑄鐵鐘上,就有162個簡化漢字,其中有濟、榮、堅、張、萬、寶、黨、彌、貴等字。佛典道籍中也有個別自造獨用的字。如佛像如來胸口所寫卍字。據(jù)《楞嚴經(jīng)》卷九載:“即時如來胸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闭骅b疏:“卍字,彼方萬字也。如來胸前萬德吉祥紋也?!碧莆鋭t天周長壽二年(693年)規(guī)定此字讀為萬。卍讀為萬,表示吉祥萬德之意。武則天也曾造一“曌”字為其名。

        4.《一切經(jīng)音義》與守溫字母

        ①《一切經(jīng)音義》

        這是一部廣釋佛典文字音義的詞典,也是漢語言文字繁榮發(fā)展功不可沒的詞書。這部詞書有四個文本。其一是北齊僧人道慧編寫的《一切經(jīng)音義》,其書已亡佚。其二是唐太宗時長安大慈恩寺的翻譯僧玄應(yīng)編纂的《一切經(jīng)音義》,是現(xiàn)存注釋佛經(jīng)音義書籍中最早的一部辭書。他從454部佛經(jīng)中按原書卷摘選詞語,注以音義。其三是唐憲宗時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100卷,全書約60萬字,世稱《慧琳音義》。書中所選大、小乘佛經(jīng)1300部5700余卷。其中300多部經(jīng)是他人所作《音義》的重訂、刪補或轉(zhuǎn)錄,800多部經(jīng)中的音義是慧琳本人所撰。另有100多部經(jīng)只有書名而無音義注釋?!痘哿找袅x》成書后,稿本收藏在京師西明寺,后亡佚于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中。另在北方有存本,宋初尚保存完好。其四,遼圣宗統(tǒng)和五年(987年)燕京沙門希麟根據(jù)《慧琳音義》增補而撰寫的《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慧琳音義》和《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由高麗重新刻板;清乾隆初年也有這兩部詞書的翻印本。清光緒初年,高麗和日本的刻本傳回中國。1924年丁福保據(jù)日本1737年翻刻本影印?!痘哿找袅x》主要根據(jù)《說文》《字林》《玉篇》《字統(tǒng)》《古今正字》《文字典說》《開元文字音義》七部書解釋佛經(jīng)中字詞的字義,參照《韻英》《韻銓》《考聲切韻》為佛經(jīng)中的字詞注音。如南無的讀音,是námó。其義是歸敬、歸命、敬禮。不見于以上詞書的字詞,該書廣泛引證經(jīng)傳注疏予以確定。因此,所引證的書籍多達251種。這樣,該書保存了已經(jīng)亡佚的許多字書、韻書的部分內(nèi)容與書名。如漢代包成的《論語》注,鄭眾的《考工記》,賈逵服虔的《春秋傳》注,許慎的《淮南子》注,賈逵的《國語》注,魏孫炎的《爾雅》注,晉司馬彪的《莊子》注等。還有引用《說文》的解釋,是今本所沒有的,還有《玉篇》今本已刪去的顧野王的按語。凡此等等,連同文本自身,都是漢語言文字的寶庫珍藏。

        ②守溫字母

        據(jù)胡奇光先生的《中國小學(xué)史》:“對于審音工作來說,‘四聲’及‘韻目’的制定,只是完成任務(wù)的一半,還有一半是“字母”的創(chuàng)立?!倍液壬€認為,字母等韻之學(xué)的產(chǎn)生,是漢字同梵文、藏文等拼音文字長期比較研究的結(jié)果。“佛家‘以參禪為大悟,以審音為小悟’,因而特別重視梵、漢字音的研究。如初唐義凈的《梵唐千字文》,全真的《梵唐文字》,都是漢梵對照的梵文讀本。”(〔5〕141)唐末和尚守溫,在繼承前人對字母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5類30個以漢字代聲母的字母。正如胡奇光《中國小學(xué)史》所說:“這么編次,實在是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對中國音韻學(xué)的發(fā)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守溫30字母如下: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是舌頭音

            知徹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  見溪群來疑等字是也

        齒音  精清從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是正齒音

        喉音  心邪曉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濁

        宋人在唐守溫30字母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設(shè)36字母。36字母被用于韻圖?,F(xiàn)存宋代的韻圖《七音圖》,已經(jīng)用它代表韻書中的反切上字,作為聲類的標目。

        二、修辭方法的拓展與豐富

        佛、道兩教的典籍,浩浩數(shù)千萬言,總括而論,無非塑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世俗文學(xué)和藝術(shù)中的佛、道形象,闡述了許多不同于儒、法、墨、兵諸家的思想理論,描繪了各式各樣人間所無的景觀物態(tài),加之修持戒律、踐行程規(guī)、導(dǎo)引要略、齋醮功課等。其目的,是要僧眾道徒們信其所言,感其所形,遵其所旨,悟其所義,成其所道。那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其言也真,使其形也奇,使其旨也深,使其義也精,使其佛眾道徒們成道也快。

        1.夸張

        所謂夸張,是指在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對自然宇宙、社會和人自身的各種事物、現(xiàn)象、狀態(tài),對人的思維與情感的性質(zhì)、狀態(tài),乃至一些抽象的道理、難以言表的奧秘等,作“言過其實”的描述的一種修辭方式。可以說,藝術(shù)創(chuàng)造必須有夸張,沒有夸張,藝術(shù)便達不到其審美的理想高度。正如劉勰《文心雕龍·夸飾》所言:“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披,夸飾恒存”。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寫實性,抒情性與象征性不同類型的藝術(shù)作品,對夸張的理解和對夸張“度”的把握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不同類型藝術(shù)的標準創(chuàng)作藝術(shù)品,恰當(dāng)?shù)剡\用夸張,那么效果是非常好的。正如劉勰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說:“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比绻凑瘴膶W(xué)藝術(shù)類型來比對佛、道兩教中形象塑造、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渲染、事理闡述等,顯然三種類型的文學(xué)形態(tài),即寫實性、抒情性與象征性都有生動的篇章。

        ①佛典道籍中寫實性文學(xué)形態(tài)的夸張

        寫實性文學(xué)形態(tài),在佛典道籍中,所占篇章比例不小。佛典中的小乘經(jīng)典,記敘釋迦出家、成道、講經(jīng)、說法,記敘釋迦早期弟子的行徑踐履,修持習(xí)練,以及佛教傳入中國后歷代高僧的苦行靜修、譯經(jīng)傳教、習(xí)學(xué)思悟、高德廣義等,道籍中所記創(chuàng)道宗師的慧心妙思,行藏運轉(zhuǎn),傳道授徒等,以及他們營建、居住、修持的山川河流之場所,所住之房舍堂館,所傳之經(jīng)藏律法,所做之修習(xí)講授,等等,無不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境,真有其物。這里的夸張,是適度的夸張,夸而有度,讓人置信不移,敬佩有加。佛典舉例:如《六祖壇經(jīng)》,寫慧能的聰慧,“見一客誦經(jīng),慧能一聞經(jīng)語,心即開悟。”這里,就是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方式。雖然是夸張,但使人不覺得虛假。另一處也是表現(xiàn)慧能的靈敏頓悟,“慧能聞之,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闭f的就是慧能聽了別人高聲讀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剛聽完,便說自己也有一偈,請別駕代為書寫,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么優(yōu)美的詩歌,剎那間便作出來,顯然是夸張,但夸張得讓人興奮,讓人信服,讓人愉悅。再如釋迦在菩提樹下一塊大石上結(jié)跏趺坐,發(fā)誓不成正覺,誓不起座。如此經(jīng)過48天,思維真諦,得大解脫。于初夜時,觀見三世實相,洞見三世因果,獲得無漏正智。于第49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證得一切神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此時大地震動,諸天云集,大華飄墜,天樂鳴空,贊頌釋迦牟尼成就佛道。這其中,幾乎件件功德智慧,種種禮贊頌揚,都用夸張。道籍舉例:如《云笈七簽》卷五十二《雜要圖訣法》的“五神行事訣”“雞鳴時向東平坐,臨目存青炁從日中來,忽入頭泥丸中。泥丸中有兩青煙復(fù)各從目中出,變成二童子如嬰兒,上下青衣。左目童子名飛靈,在我左;右目童子名晨嬰,在我右。各吐青炁灌繞我身,洞徹內(nèi)外?!边@里的夸張,顯然與修煉時的幻覺相一致,因此很有奇妙感染力?!对企牌吆灐匪盏玫莱上烧撸际怯忻行盏某H?,或遇神仙點化,或得真人秘方,或食神藥仙丹,或飲天泉靈水,雖是常人裝束,卻有飛天奇術(shù),也是一般言語,常能降龍伏虎。這其中,均有夸張。如一百一十一卷“趙威佰”:“趙威佰者,……又善嘯聲,若沖風(fēng)之擊長林,眾鳥之群鳴,須臾歸云四集,零雨其濛?!狈鸬涞兰袑憣嵭宰髌返目鋸?,均是“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從所舉例文中便可見一斑。

        ②佛典道籍中抒情性、象征性文學(xué)作品的夸張。

        所謂道籍佛典中抒情性文學(xué),也是理想高揚的作品。常采用極度的夸張、非凡的想象和幻想等各種藝術(shù)手法,塑造超凡脫俗、法力無邊、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或偉岸挺拔、英俊飄逸或優(yōu)雅多姿、雍容華貴的佛陀羅漢仙女菩薩的豐富形象,或者描繪營設(shè)美妙絕倫、奇異瑰麗、自由極樂的佛國仙界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當(dāng)然,也有鬼怪妖魔、地獄惡道的形象和環(huán)境。凡此種種,都是為了寄托、體現(xiàn)、蘊涵創(chuàng)教者與廣大教徒們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抒發(fā)、交流、增加他們奮斗追求從而實現(xiàn)理想和愿望的心念和情感。而象征性文學(xué),則指采用寓言故事、公案笑話、答問比喻等形式,言在此意在彼,暗示象征其中深刻的道義,蘊涵詮釋某種難解的教理,從而達到導(dǎo)思啟智、傳道宣法的目的。這里的夸張,常常與想象、幻想、乃至冥思玄想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也與象征、暗示配合運用。佛典中為塑造理想形象和優(yōu)美環(huán)境,使用了許多夸張性詞匯:數(shù)量單位有俱胝(十萬)、億、那由(兆)、阿僧衹(無數(shù));時間單位有:剎那、劫;距離的概念有:三界、欲界、色界、五色界、世界;體積就有天、恒河沙、微塵等?!度偃Х鹁壠稹分姓f劫,128億年為一大劫,過去的劫名“莊嚴劫”,現(xiàn)在的劫名“賢劫”,未來的劫名“星宿劫?!薄督饎偨?jīng)》:“苦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少?”再如,眼,就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相,就有32種相。天,就有30種天;云彩,就有10多種云彩;鬼王,就有34種鬼王,地獄,就有30余種,釋迦牟尼講經(jīng)說法的聲音,就有近20種。如《地藏菩薩本原經(jīng)》中對佛陀含笑綻放的彩云和佛法的聲音的描繪: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所謂大圓滿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贊嘆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已。

        這段描繪中,每一種彩云,都是夸張。道籍中的這類夸張,也讓人動魄驚心。講初世形貌,就有混元、混沌、混洞等各種狀態(tài);說福地,就有72種;說洞天,就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講仙,就有九仙;講天,就有36種天,另有10洲三島,36天罡,28宿,講世之劫運變化狀態(tài),就有陽勃,陰蝕,陽蝕,陰勃;“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保ā?7〕卷之三)“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保ㄍ希┫襁@樣夸張而讓人無形中有一種折服認同感者,在道籍中比比皆是。

        2.排比、對偶與反復(fù)

        排比是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而內(nèi)含義蘊緊密相連或相關(guān)的同時語氣一致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組或句子,成對排列的修辭方式。對偶與排比不同,對偶是兩個詞句只有一雙,而排比則是一串語句,至少三個語句。對偶的兩個語句字數(shù)相同,而排比各語句的字數(shù)或相同,或相差無幾。反復(fù)是自覺地重復(fù)使用詞語、詞組或句子的修辭方式。反復(fù)既有連續(xù)反復(fù),也有間隔反復(fù)。這幾種修辭方式,佛典道籍中,不僅使用的頻率高,而且常常是交叉綜合地使用。從而把某種佛理道義,闡釋得更加清楚、深刻,并且造成篇章的氣勢、形成理論的宏闊雄偉,既給閱讀者、誦念者帶來感知理解的清晰,也給他們帶來審美的快意曉暢。先來看排比、對偶與反復(fù)單獨使用的事例。《華嚴二十四卷》:“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諸法。”《云笈七簽》卷之九三二:“罪莫大于淫,禍莫大于貪,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禍之車也?!币陨蟽衫?,是排比的應(yīng)用。《阿彌陀經(jīng)》:“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文中連續(xù)數(shù)次反復(fù),強調(diào)極樂世界的非同一般。緊接者,便是分別描寫極樂世界的奇景盛況的各個方面,總攬歸納起來,就是極樂世界的總體面貌?!对企牌吆灐肪碇骸暗涝谖?,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阿彌陀經(jīng)》:“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边@與前邊《阿彌陀經(jīng)》與《云笈七簽》中的反復(fù)不同,前者為間隔反復(fù),后者為連續(xù)反復(fù)?!毒暗聜鳠翡洝肪矶唬骸皩幙汕遑氉詷?,不作濁富多憂?!薄段鍩魰肪硎牛骸蔼q游性海,笑傲煙波。”《大乘無量壽經(jīng)》:“永拔生死之本,無復(fù)苦腦之患?!薄对企牌吆灐肪碇骸跋才瓝p志,哀樂害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同書卷之九十二:“善者能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雜穢之資?!币陨鲜欠鸬涞兰械膶ε祭?。閱讀誦詠中,對偶句式比比皆是。而對排比、對偶、反復(fù)幾種方式交叉綜合地使用,則效果更佳。如《金剛經(jīng)》:“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边@是排比與反復(fù)的綜合使用?!读鎵?jīng)》:“善知識,何各禪定。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浦R,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边@段經(jīng)文,用的是反復(fù),“善知識”,為間隔反復(fù);“外離相為禪,內(nèi)亂為定”與“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亦是間隔反復(fù)。

        3.比喻、比擬與頂真

        比喻,指根據(jù)事物之間整體的相似性或局部的相似點,用乙事物給甲事物作比的修辭方式。這一修辭方式,有三種類型:一是明喻,二是隱喻,三是借喻。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成乙事物來描繪敘述的修辭方式。有兩種類型:一是擬人,二是擬物。頂真,也叫聯(lián)珠,它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一句開頭的詞語,一句句首尾蟬聯(lián)的方式。佛陀在世時傳教講法,常用比喻和比擬,因此,佛經(jīng)中,比喻、比擬是最多的兩種修辭方式。佛經(jīng)翻譯成漢語言文本,這兩種修辭方式不僅予以保留,而且還有所發(fā)揮。因此,就有專門以比喻命名的經(jīng),如《雜譬喻經(jīng)》《舊雜譬喻經(jīng)》《百喻經(jīng)》等,道籍中亦是如此?!对企牌吆灐肪碇独暇咸摕o自然本起經(jīng)》就說:“唯有善譬最為功”。因此,比喻、比擬等修辭方法,佛典道籍中都是自覺地應(yīng)用。無論是佛典還是道籍,人物因比喻比擬而生動形象,景物因比喻比擬而奇特優(yōu)美,抽象的教理、深奧的教義也因比喻比擬而淺近易懂。至于頂真,也有此等功能,雖然相對使用得少一些,然而一旦用得好了,常常既新鮮又順暢。比喻、比擬、頂真,單獨使用,已是錦上添花,若是交叉配合使用,創(chuàng)造的意象,其美感價值就相當(dāng)雋永深厚。先來看此三種修辭方式在佛典道籍中單獨使用的事例:《華嚴經(jīng)》:“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大乘無量壽經(jīng)》:“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云笈七簽》卷之九十二:“一切眾生,久習(xí)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猶如猿猴,遊于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币陨现T例,均是明喻,用人們熟悉的、見聞的事物來比佛理道義,就讓人易于理解。“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边@里的后一句比喻是隱喻,用“是”,把本體和喻體聯(lián)系在一起。隱喻的例子還有《壇經(jīng)·疑問品第三》:“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nèi)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北葦M的方式也常用,如《六度集經(jīng)》第十八,把佛陀比擬成鹿王:“昔在菩薩,身為鹿王,厥(其)體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眾鹿伏從,數(shù)千為群。”這是典型的擬物方式?!陡菊f一切有部img18奈耶破僧事》卷十的老羊與餓豺:“……群中有一弱牸羊(母羊)不及徒伴,在后獨進。忽于路側(cè)逢一餓豺,……”這是典型的擬人方式。人為動物時,能說,能思維,動物為人時,亦是如此?!对企牌吆灐肪碇骸叭赵抡?,天地之司徒司空也。日姓張表字長史,月姓文名申字光?!边@里的比擬,一樣有趣。佛典道籍中的比擬,真可謂山水日月草木蟲魚,皆有人情思維,而佛陀菩薩神靈道仙,常顯動物形態(tài),光怪陸離,行蹤飄逸,讓人目不暇接。再看頂真的例子:《心經(jīng)》:“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空,空即是色。”《云笈七簽》卷之九十二:“人即手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本碇攀骸耙磺斜娚?,心法如生。生法見生,生法如心,心可見耶?”同卷還有一例:“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鼻斑厧桌琼斦?。上句的尾詞,成為下句首詞,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而采用多種修辭方式,創(chuàng)設(shè)意象,營造環(huán)境,塑造形象,闡釋佛理道義,必須有較高的語文修養(yǎng),還須有深邃的思想、縝密的思維。這里說到的修辭方式,僅是佛典道籍中使用的各種修辭方式中的幾種而已。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