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jié) 論“無形”
近代,由于中國落后,一些學者們便認定中華民族具有“劣根性”,這個“劣根”就是中華文化。他們認為,舉凡中國“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無一不與現(xiàn)實生活背道而馳”。所謂中華文化,“實際上不過是陳腐的渣滓,時代的廢物,前進的負累……”由此而主張在文化上要“全盤西化”。于是,就大量翻譯出版黑格爾、康德、盧梭、笛卡兒、柏格森、尼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杜威、羅素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著的一部書,名曰《ta me ta ta phys ica》(拉丁文metaphysica)此后。在西方國家將其用作哲學名詞,后來從黑格爾起,就將其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語。中國人在翻譯西方哲學之際,認為中國的《易》經(jīng)屬于“神學思想體系”,便取《易》經(jīng)“形而上者謂之道”一語,就將反對唯物辯證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譯作了“形而上學”。
這樣,經(jīng)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宣傳,伴隨著“形而上學”一詞的大量使用,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目中,《易》經(jīng)也就成了反對唯物辯證法的一種主觀唯心論,或者神學理論了。這是一種悲哀!
那么,《易》經(jīng)中“形而上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易》經(jīng)是否是反對唯物辯證哲學的主觀唯心論呢?對此,我們需要進行一點實事求是的討論?!吨芤住は缔o》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具體形狀的,而天地萬物又必由其制約著或成、或敗、或生、或死的,就叫做道(自然規(guī)律);有具體形狀可見的,就是器物;自然轉化,人們能夠以度量裁定其顯示的,我們就稱其為變化;應用無形的規(guī)律推動事物向著人們希望的方面轉變,就叫做變通;用這種思想方法去做事而獲成功,人們就稱其為事業(yè)。
由上述語義可知,“形而上者”相當于現(xiàn)在通常使用的“抽象”一詞?!靶味险咧^之道”的本義是說,規(guī)律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理。對于哲學的“抽象”性論述,在中國的古代哲學典籍談到哲學的特點中,比比皆是。如《管子·內業(yè)》說:“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薄饵S帝經(jīng)·經(jīng)法·道法》曰:“道虛無形,其督冥冥,萬物之所從生”?!兜涝?jīng)》又言:“上道高而不可測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偶,萬物莫能之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云氣,跂行蟯動,帶根之徒,皆?。ㄒ裕┥?,道弗為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上引者,都是說道理的抽象性的。道言規(guī)律,它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哲學理論哪里會有形狀呢?
至于《易》經(jīng)所蘊含、表述的哲理,是唯物辯證?是主觀唯心?只要人們不是懷有偏執(zhí)之見,仔細地讀一讀它,就不難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凡是那種沒有經(jīng)過認真的研究,甚至連讀都不讀《易》經(jīng)的人,單憑著一種主觀想象而議論《易》經(jīng),而談論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有沒有唯物辯證哲學的意見,十個至少有九個是靠不住的。因為這種意見的本身,就不是通過歷史、唯物、辯證、求實的科學調查研究之中得出的,而是靠著自己的主觀想象想出來的,是不折不扣的主觀唯心論。
客觀自然規(guī)律到底是有形之“物”?還是一種事物變化中雖無形狀,看不見又摸不著,然而卻是具有規(guī)律性的體現(xiàn)?這應當是一種最基本的常識。然而,我讀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評論中,卻往往越讀越糊涂,如對老子的評論:“我們認為老子所談的‘道’,不是物質實體,而是‘虛無’……老子的‘道’既是‘虛無’,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形而上的本體,這是超空間的。又由于這一形而上的‘道’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老子的哲學還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哲學”[45]。事隔20年,又有新的著作問世,這本書中對于老子也是如此作評:“老子認為,他的‘道’是不可用語言表達的永恒的道,它無象、無形、無聲,即是‘虛’、‘無’……由關于‘道’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老子的哲學思想屬于客觀唯心主義”[46]。這樣的評論,總是使人糊涂:物質的存在、運動及其變化,是由物質之性和其存在的客觀具體條件所決定的。物質的運動及其變化,其本身也就是它的存在形式和客觀規(guī)律的體現(xiàn)。而這種客觀存在于事物中的各種規(guī)律,如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守恒規(guī)律、極反規(guī)律等,則確實是看不見的,也聽不到、摸不著,沒有什么形狀。有誰能將對立統(tǒng)一、物極必反、守恒規(guī)律,或者是某種哲學拿到手里,擺在面前,讓我們看一看它是圓?是扁?是紅?是藍?稱一稱它有多重嗎?
如果說自然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永恒不變的這句話不對,那么,難道說自然規(guī)律在自然界不存在,或者說雖然存在但卻是隨時都在變化,是捉摸不定的,你今天剛認識它,明天它就又變了,它沒有永恒性,這種說法就是對的?如此,還奢談什么掌握客觀自然規(guī)律?“一陰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謂也?!?sup>[47]凡道理,都是無具體形狀的。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抄襲之作,也有他自己的大量發(fā)揮,其中既有唯物辯證的成分,也有主觀唯心的成分,更有大量愚民哲學的鼓吹?!兜赖陆?jīng)》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它的主要危害,一是講物極必反規(guī)律時不作具體條件分析,講過了頭,變成了一種機械的、主觀唯心的、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謬論;二是搞文字游戲,進行神秘主義說教;三是他鼓吹的愚民哲學,對民族歷史進步極為有害。我們過去對老子的思想批判不多,且多未批到要害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