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萬物之首,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所有的商品中,它是核心,是“帶頭羊”,糧價上漲,必然拉動所有糧食轉化商品的漲價,并帶動其他生活消費品的價格上漲。統(tǒng)計部門統(tǒng)計,糧價上漲,至少牽動了一千多種商品的價格上漲。
首先是飼料、酒類、豬肉、餅干等商品以成倍的價格上漲。1993年底開始,隨著糧價上漲,豬肉、禽蛋緊跟而上。湖南省豬肉價格由每公斤6元迅速漲到10元,到1994年,最高漲到16元,經政府干預,現仍維持在12元左右。黑龍江省,在一個星期內,豬肉價格每公斤上漲2元,達到13元左右。蔬菜也不甘落后,基本上都是成倍地增加。茄子每公斤賣到9.0元,豆角每公斤賣到5元。
搶購了糧食,還不放心,市民們又開始搶購家電、首飾。在上海,大批市民涌向商店,搶購各種耐用消費品;在北京,各大商場的大容積冰箱、大屏幕彩電、組合音響以及黃金首飾等貴重物品都出現了脫銷跡象;在上海的商店里,黃金首飾與家用電器被大量搶購;在河南鄭州,連毛線、毛毯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也被搶購一空;在西安,大部分商店的金首飾被一搶而光;湖北石堰市許多商店的彩電搶購一空,經營者每臺乘機漲價400元左右……
中國終于出現了198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1993年,全國零售業(yè)物價上漲13%,居民生活費用價格上漲14.7%。1994年,再攀高峰,全國零售物價上漲21.7%,居民生活費用價格上漲24.1%。其中糧食價格平均上漲48.7%,糧食為主導的食品類價格持續(xù)上漲35.2%,分別高出商品價格上漲的21.7和13.5個百分點。
中國人對物價一直相當敏感,從最高層的官員到最下層的百姓,都把物價與安定團結視為一個連體嬰兒,或者說是一個翹翹板。從全國解放到1978年,火柴一直都是兩分錢一盒,北京的地鐵從1毛錢漲到兩毛錢,還讓中央書記處討論了半天。這次以糧價為先導的物價全面上漲,不能不繃緊了中國人敏感的神經。固然,中國以前的糧價明顯不符合商品價值,這次漲價帶有“恢復”的性質,但中國的價格改革只能是逐步推進的方式,而不是一下子打開閘門。1992年1月,俄羅斯全面放開物價,各類物價成倍上漲,到年底,消費品價格上漲14.6倍,天然氣上漲13倍,石油上漲25倍,煤上漲41倍。結果,有近2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工業(yè)生產下降了20%。俄羅斯領導人不得不承認,放開物價后價格“無節(jié)制的上漲”,摧毀了經濟恢復的基礎,加速了崩潰的速度。
中國是一個比俄羅斯窮得多的國家,居民的底子薄。如果通貨膨脹率不能有效地控制,尤其是糧食價格過快增長,就會有上億人難以維持生計。
中國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終于遏制了物價(特別是糧價)的大幅度增長,市場又趨平靜。但我們要說的是,這次漲價風潮,絕不是虛驚一場,它暴露了中國在糧食生產、消費、流通等方面存在的許多弱點與不足,并給那些剛吃了幾天飽飯就忘記了餓肚子的人敲響了警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