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刺:針刺可有效地緩解胃腸痙攣狀態(tài),解除胃腸因代謝毒素刺激而引發(fā)的痙攣性疼痛;針刺可通過調節(jié)胃腸道的血管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增強代謝與血液循環(huán)作用;針刺可通過對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jié),緩解上吐下瀉等癥狀;針刺還可使胃黏膜細胞的抗損傷能力增強,促進胃黏膜細胞的更新代謝,使損傷部分盡快修復.
①中脘放血治胃炎
取穴: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臍中上4寸.
快速取穴法:肚臍正中與胸骨體下緣兩點之中央.
針刺方法:穴位皮膚消毒后,用細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急性胃炎體質強壯者,出血10~15毫升,每天放血1~2次,一般2~3次多能痊愈;慢性胃炎體質虛弱者,出血3~10毫升,隔2~3天放血1次,5次為1個療程,休息5天后繼續(xù)下1個療程,多能逐漸緩解癥狀.
②針刺鳩尾治療胃痛
取穴:鳩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線,當胸劍結合部小一寸.
快速取穴法:胸骨體下緣往下一橫指處即是.
針刺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或臥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皮膚后,取28~30號1寸毫針,快速直刺或斜刺穴位,進針約0.5寸,給予強刺激的手法,一般不留針,痛止后即可退針,多數患者1次治療即可獲愈.
③針刺足三里治療胃痛
取穴:足三里.
快速取穴法: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蓋上,示指撫著膝下脛骨,當中指尖著處即是.
針刺方法:患者正坐垂足位或仰臥屈膝位,皮膚消毒后,用28~30號0.5寸毫針,快速直刺入穴位,進針1.5~2寸,得氣后,試行平補平瀉手法,使針感盡量上傳至上腹部,留針30分鐘,隔十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一般1~2次即可獲效.
④針刺梁丘治療胃痛
取穴:梁丘.
快速取穴法:當下肢用力蹬直時,髕骨外上緣的上方可見一凹陷,該凹陷正中即是.
針刺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皮膚后,取28~30號0.5寸毫針,針尖向上迅速斜刺入穴位,進針1.5寸左右,得氣后,施以強刺激的瀉法,連續(xù)行針直至胃痛癥狀改善為止,一般需要留針1小時左右.本法止痛效果很顯著,但孕婦忌用.
⑤針刺三陰交治療習慣性便秘
取穴:三陰交.
快速取穴法:在小腿內側,正坐或仰臥,以手四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后緣的交點即是.
針刺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或臥位,常規(guī)消毒雙側穴位皮膚后,取28~30號2寸毫針,快速直刺入穴位1~1.5寸,得氣后留針30分鐘,隔5分鐘行針1次,施以平補平瀉法,刺激穴位.出針后,按壓穴位,至局部酸脹為度.隔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⑥商陽放血治療便秘
取穴:商陽.
快速取穴法:在手示指靠拇指側指甲蓋下0.1寸.
針刺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皮膚后,醫(yī)者左手捏住患者,充分暴露穴位,右手持細三棱針快速點刺穴位,深度約0.1寸,令其出血,5~10滴即可,必要時可給予局部擠捏出血,最后用干棉球按住針孔.頗有奇效,針刺后,約4小時后開始排便.
(2)艾灸:艾灸療法是以艾絨點燃以后,對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溫熨,借灸火溫熱刺激人體,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等作用.艾灸相對于其他穴位外治法,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適合長期家庭養(yǎng)生保健,對于胃病屬虛寒證者療效較好.
①艾條灸足三里、中脘穴5~15分鐘.有助于緩解胃痛、腹痛、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痙攣、脅肋疼痛.
②艾條灸氣海、中脘穴5~10分鐘.食積者加內庭穴艾灸3~5分鐘.有助于緩解胃痛、腹脹、腹瀉、嘔吐.
③艾條灸神闕穴5~15分鐘,食滯加合谷穴,艾灸3~7分鐘.有助于緩解泄瀉、腸鳴、腹痛、消化不良.
④熏艾治呃逆,取艾一條,點燃,放在床頭邊,一般35分鐘呃逆即止,繼續(xù)熏10分鐘可熄滅.
(3)注意事項
①疲勞、空腹等情況下,不宜進行針刺.
②針刺胸背部腧穴不宜過深,嚴防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事故.對接近重要臟器和大血管的腧穴,尤應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④對有出血傾向的疾病,禁用針灸.
⑤如一旦針刺后局部出現血腫,應當立即予以冰敷,幫助止血,數小時后可做熱敷,促進吸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