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遷臺后,為了維護統(tǒng)治地位,曾嘗試過多次政治改革。但就改革的內容、規(guī)模、深度而言,應以蔣經(jīng)國晚年推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力度最大,影響最深。此次改革被海內外人士看成是蔣經(jīng)國“向歷史交代”最重要的部分。這次改革的時間起點為1986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6年3月29日,國民黨在臺北召開了第十二屆三中全會。蔣經(jīng)國抱病親自主持會議,并以《邁向勝利的新歷程》為題致詞。由于身體虛弱,致詞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馬樹禮代為宣讀。蔣經(jīng)國口頭要求全體會議代表“集中意志,精誠團結,為達成本黨革命任務的最后成功,繼續(xù)奮斗”。[16]
會議根據(jù)蔣經(jīng)國的講話精神,通過了“承先啟后,開拓國家光明前途”的中心議題案。該案明確指出:臺灣在取得“光明進步”的同時,“也遭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產(chǎn)生了許多亟待革新和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九個方面:社會治安的再加強,政治風氣的再整飭,非常時期措施的再調適,民主憲政的再策進,地方自治的再充實,經(jīng)濟時期措施的再推進,精神生活品質的再提升,反制中共統(tǒng)戰(zhàn)詭謀的再強化,國際關系的再開展。[17]
在此次大會中,蔣經(jīng)國對國民黨中常委人選作了調整。以李煥、吳伯雄、施啟揚、陳履安分別替換了原中常委委員孫運璇、馬紀壯、閻振興和趙自齊。進入中常會的四位新人,除李煥外,其余三人均在50歲以下。他們不僅具有良好的學歷,而且都是現(xiàn)職部長,贊成蔣經(jīng)國的改革路線。李煥是蔣經(jīng)國的門生及嫡系,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陳履安是原國民黨副總裁陳誠之子,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獲紐約大學博士學位。吳伯雄畢業(yè)于臺灣成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施啟揚獲臺灣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聯(lián)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吳、施二人又是國民黨一手提拔起來的臺籍“青年才俊”。這一更換,體現(xiàn)了蔣經(jīng)國對國民黨最高決策機構中常會“年輕化”、“本土化”、“黨政一體化”的思路。[18]他對調整后的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表示:[19]
今后中央常務委員會的責任格外重大,在全會閉幕之后,所有決議都要中央常務委員會來規(guī)劃、執(zhí)行,這樣才不會辜負大家的付托和期望。所以,希望常務委員能夠了解任務的重大,切實負起責任,貫徹全會的各項決議,實實在在做好黨的工作,以黨的革新來帶動行政革新,以行政革新來帶動全面的革新。
為了貫徹蔣經(jīng)國“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的指示,國民黨中常會于4月9日通過決議,選出12名中常委委員組成小組,負責此項規(guī)劃,分工策行?!笆诵〗M”成員是: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谷正綱、黃少谷、俞國華、倪文亞、袁守謙、沈昌煥、李煥、邱創(chuàng)煥、吳伯雄,由嚴家淦任召集人。“十二人小組“成立后,蔣經(jīng)國說:“今天推定12位常委負責三中全會各項決議案之研究規(guī)劃,分工策行,是非常迫切的工作。雖然全會交下來的案子很多,但我們要先選擇最重要的來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今后,為了使工作更為落實,我們要加強彼此協(xié)調,相互合作,尤其要注意不可有本位主義、個人主義,不要為自己著想,而要為民眾的福祉和國家的利益著想。”[20]
然而,在這個小組中,也有反對改革的元老級人物,如86歲高齡的司法院長黃少谷。所以,小組剛成立時,內部往往會有兩種意見,互不相容,工作進展非常緩慢。時任“十二人小組”的副召集人李登輝后來回憶說:[21]
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就是雖然國民黨開三中全會聲稱要推動政治改革,并成立十二人小組,但都只是敷衍給蔣經(jīng)國看,并不是真正進行改革;蔣經(jīng)國那時是真有改革的意思。
“十二人小組”的工作狀態(tài)使蔣經(jīng)國頗為生氣,不得不親自過問,主動提示,大力催辦,明示“戒嚴問題應列為第一優(yōu)先”,“應朝解除戒嚴及準許新黨成立的政策方向進行”。同時,蔣經(jīng)國又分別約見了一些國民黨元老、黨政軍高級干部,向他們說明進行改革的意義和決心,引導他們從實際出發(fā),“放眼向前看”,這才逐漸化解了他們的懷疑和憂慮,從而加快了工作的進程。[22]“十二人小組”也就成為“政治革新”的策動機關,每一項革新計劃,都是先由“十二人小組”提出具體方案,呈中常會討論通過后,再付諸實施。
在蔣經(jīng)國的督促下,“十二人小組”對“政治革新”內容作了深入研究。至5月,“十二人小組”正式提出了六大議題:“一、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二、地方自治法制化。三、國家安全法令。四、民間社團組織制度。五、社會風氣與治安。六、黨的中心任務?!?span title="pagenumber_ebook=349,pagenumber_book=349" class="superscript">[23]在這六大議題中的第三、四兩點就是針對解除戒嚴和開放黨禁而言。后來,“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也納入了改革的內容。
在“黨外勢力”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后,蔣經(jīng)國于1986年10月7日約見了美國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姆,以及記者戈林菲、艾金克等人,首次向外界透露他將“向歷史交代”的核心內容以及對時局的看法。他們的談話內容大致如下:[24]
問:可否請閣下證實您準備解除戒嚴令的報道?
答:現(xiàn)在我們正在研究使政治團體制度化與合法化。我們成立了一個“十二人小組”,來研究終止緊急命令及可能組成政治團體的提議。
問:據(jù)說新的“國家安全法”將取代通稱的戒嚴令的緊急命令,兩者有何具體差異?
答:過去,在實施緊急命令的時候,非軍人觸犯某些罪行,將受軍法審判。在緊急命令取消之后,非軍人不再受軍事法庭管轄,對個人自由的某些限制也會取消。在戒嚴令之下,某些犯罪將受嚴厲的處罰,而這些犯罪的性質規(guī)定的不夠明確。研訂中的“國家安全法”中,將就這些犯罪作較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刑罰會比較寬大。
問:新的立法對于組織新黨會有什么規(guī)定?
答:我們現(xiàn)在正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預料很快就有結果。我們向來都理解人民有集會及組織政治團體的權利。不過他們必須承認“憲法”,并且認同根據(jù)“憲法”所制訂的“國家體制”。新政黨必須是“反共”的。他們不得從事任何分離運動——我所指的是“臺獨”運動。如果他們符合這些要求,我們將容許成立新黨。
問:您認為反對黨構成政治上的挑戰(zhàn)嗎?
答:我不認為它是一種挑戰(zhàn)。它只是政治過程中的一種現(xiàn)象。
問:您認為最近宣布成立的“民主進步黨”符合這三項要求嗎?
答:他們還沒有表明他們組織的所謂“政黨”的理念,因此,我們現(xiàn)在無法判斷。我是從報紙知道“組黨”的消息。
時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的馬英九也參加了會見,并負責蔣經(jīng)國的英文傳譯。后來他回憶當時情景說:[25]
1986年10月7日下午4時,經(jīng)國先生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葛蘭姆女士及其友刊《新聞周刊》的記者,“新聞局長”張京育先生陪見。那是一個歷史性的會面。經(jīng)國先生沉穩(wěn)地告訴外賓:“我們準備在制定‘國家安全法’后,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必撠焸髯g的我,一字一句審慎地翻成英文,我自己整個人感覺猶如遭電流通過般的震撼,我告訴自己:“我們正在改寫臺灣歷史。”解嚴在當時雖已在研究中,并不完全意外,但是解嚴畢竟是歷史性的大事,當天宣布,還是造成極大震撼。而選在這個場合對國際大媒體宣布,讓全世界都能知道,時機對象都挑得非常合適。
10月15日,國民黨召開中常會,并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十二人小組”提交的《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令》和《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案,要求“行政院”盡速研擬相關法規(guī)草案,并于完成立法程序后公布施行。這標志著,蔣經(jīng)國主導的政治體制改革終于正式啟動了。在此次中常會上,蔣經(jīng)國作了即席講話,他聲稱:[26]
這兩項革新措施,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貫徹三中全會決議改革黨務的重要議題。此項議題,曾經(jīng)過很多研討,容納了黨務工作人員、中央委員、中央評議委員與中央常務委員,及學者專家的多方意見,應屬切實可行。
我們的一切措施與作為,都是本著大公無私的精神與光明磊落的胸懷,以前瞻性的眼光,求進步的做法,并以向國家負責、向歷史交代的態(tài)度,往前邁進。
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種變遷,本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體制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蔣經(jīng)國的講話,給國民黨高層以極大的震動,尤其是他的“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也在變”成為當時臺灣政壇上的一句名言。宋楚瑜后來回憶說:“說實話,這觀念在當時,對大家都很新。經(jīng)國先生很清楚這是必然的趨勢,才會講出‘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在變’這句名言?!?span title="pagenumber_ebook=352,pagenumber_book=352" class="superscript">[27]
毫無疑問,蔣經(jīng)國走到這一步,有國際的背景,特別是美國的影響,也有島內民間反對運動持續(xù)不斷地抗爭的原因,以及種種錯綜復雜的客觀因素,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他個人主觀上的誠意和努力。疾病纏身的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他要向歷史作出交代,給島上留下一個和平轉型的空間。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務實,他在生命最后時光的大手筆成就了一個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塊飽經(jīng)患難的土地。[28]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