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貼秋膘”
進入秋季后,涼爽的天氣讓人們的胃口大開,另外,經過夏季的不思飲食,人體處在營養(yǎng)缺乏的狀態(tài),所以在我國民間,尤其是北方就有“立秋燉大肉”的講究,也就是常說的“貼秋膘”。而從中醫(yī)學的角度講,要“春夏補陽,秋冬補陰”,秋季正是進補的好時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秋膘”不是一味地吃肉,更不能隨便地“貼”,需要注意在保持體內酸堿平衡的基礎上有選擇有搭配地進行。
1.“秋膘”不能盲目“貼”
在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觀念中常把“貼秋膘”和吃肉畫上等號,于是一到秋季很多人就開始大魚大肉,事實上,這種盲目的吃法不但不能增加營養(yǎng),反而對身體有害。
人體正常的血液酸堿度是pH7.3~7.4,也就是說在健康的情況下,人體內的環(huán)境是中性略微偏堿的。一般情況下,人體有自我調節(jié)的系統(tǒng),可以保持健康的酸堿度。但是如果無節(jié)制地食用大魚大肉這些酸性食物,就會使體內的酸性增強,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嚴重影響體內的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破壞人體的正常酸堿平衡,使人體處于偏酸性亞健康狀態(tài),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血液酸中毒。酸性的體質是“百病之源”,容易引起患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脂肪肝等疾病。更有研究表明,酸性體質的人更容易引發(fā)癌癥。
另外,如果攝入的酸性食物過多,就會增加人體內的鈣離子、鈉離子等堿性離子的中和,使鈣離子大量流失,進而導致缺鈣。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貼秋膘”。秋季進補是為了補充夏季人體由于食欲不振而損失的營養(yǎng)成分,為冬季儲存能量。所以一般來說,在夏季食量較好、身體強壯的人在秋季不需要特別的“貼秋膘”,只需正常飲食即可;而患有慢性疾病、腸胃疾病的人更不可以在秋季隨意進補,否則反而會使病癥加重。
2.酸堿搭配“貼秋膘”
秋季要健康“貼秋膘”,就要分清酸堿,做到酸堿合理搭配,保持體內的酸堿平衡,才能使補充的營養(yǎng)成分得到充分吸收。那么如何區(qū)分食物的酸堿性呢?
一般來說,如果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氯、硫、磷元素,那么就是酸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酸性。常見的酸性食物主要有: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以及堅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如果食物中含有的鈣、鉀、鎂等元素較多,那么它們就屬于堿性食物,它們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常見的堿性食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堅果中的杏仁、栗子等;而烹調油、黃油、淀粉及食糖等食物非酸性也非堿性,通常被稱為中性食物。
弄清楚食物的酸堿性后,還要在“貼秋膘”的過程中注意以下五點,從而做到合理搭配,以保持身體的酸堿平衡。
(1)秋季要注意對身體水分的補充。秋季每人每天的水攝入量一般應在2000毫升左右,其中包括蔬菜、水果、主食、肉類、豆制品、奶類、湯羹等飲食中所含的水分。這些水分可以保持人體內水電解質的代謝平衡,能有效地保持人體的酸堿平衡。
(2)多吃蔬菜、水果。果蔬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不但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而且由于它們的最終代謝物呈堿性,能有效地中和人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幫助人體保持酸堿平衡的狀態(tài)。
(3)多吃高蛋白植物性食物。秋季應該多吃豆類以及含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而且要盡量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味和油膩的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4)秋季應多吃溫食,少吃寒涼的食物。中國有句民諺叫“秋瓜壞肚”。就是說秋季如過多食用寒涼、生冷、不潔的瓜果,就會導致濕熱內蘊、毒滯體內,進而引發(fā)腹瀉、痢疾等癥狀。所以秋季貼膘一定要注意少食這些食物,尤其是老人、兒童及體弱者格外需要注意。
(5)健康吃肉食。肉類雖然是酸性食物,但是并非意味著完全杜絕,而是要用健康的方法吃肉。例如,少吃水煮肉、紅燒肉等油性較大的肉菜,取而代之的是肉餡餃子、白切雞、蔬菜肉湯等菜肴,這樣不僅能合理調節(jié)肉食的攝入,還能與蔬菜、面食搭配,讓菜肴中的酸堿搭配更合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