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些說法在報刊和網(wǎng)絡上廣為流傳:“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選擇食物要講究酸堿平衡”。說什么谷類、肉類、魚、蛋等都是酸性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酸性體質,引發(fā)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而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
1.食物的酸性與堿性是由食物化學性質決定的 區(qū)分食物的酸堿性不是舌頭品嘗所得,而取決于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及含量多少。食物燃燒(或高溫消化)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如果灰分中含有較多的硫、磷、氯元素,則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這些食物便是酸性食物;而含鉀、鈉、鈣、鎂、鐵元素較多的灰分,溶于水后則生成堿性溶液,這些食物便是堿性食物。大部分動物性食物如魚、肉、蛋、貝類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蛋白質中磷、硫濃度高,屬于酸性食物。作為人類主要熱量來源的大多數(shù)谷類、部分堅果和豆類(如花生、豌豆、扁豆等),以及蔥、蒜、菌菇類,因含有磷、硫元素,也屬于酸性食物。堿性食物則包括大多數(shù)蔬菜、水果、海藻類以及茶葉、葡萄酒等。換句話說,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幾乎都是堿性食物。以上研究主要用于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很多。另外,測定食物的灰分還可用來判斷一些谷類食物的加工精度。
2.人體內有完整的緩沖系統(tǒng)保證內環(huán)境的酸堿平衡 雖然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但人類在長期適應膳食的條件下,體內已經(jīng)建立了完整的緩沖系統(tǒng)和調節(jié)系統(tǒng),以保障內環(huán)境(主要是血液)的酸堿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恒定保持在7.35~7.45,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改變。保持酸堿平衡的關鍵在于血中的緩沖體系,肺的呼吸功能及腎的排泄與重吸收作用及三者的密切配合,協(xié)調一致。緩沖體系有4對,碳酸鹽緩沖對、磷酸鹽緩沖對、血紅蛋白緩沖對、血漿蛋白質緩沖對,其中以碳酸鹽緩沖對最重要。因為碳酸鹽緩沖對的緩沖能力最強,而且碳酸鹽是揮發(fā)性酸類,若碳酸鹽量太多時,可以通過肺排出二氧化碳而降低酸度,若其量太少時,則可減慢呼吸速度使碳酸鹽增強,保持住血液pH的正常范圍。
3.食物酸堿平衡論不科學 持“食物酸堿平衡論”者宣傳“谷類、肉類、魚和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以導致人體出現(xiàn)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病等慢性病的發(fā)生;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睂嶋H上,蔬菜和水果能夠預防慢性疾病的發(fā)生,是因為它們產(chǎn)生能量低,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以及對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而不是所謂堿性的作用。按照“酸堿平衡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4.“酸性食物有害健康”是誤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還提出“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據(jù)近年營養(yǎng)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yǎng)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按照“食物酸堿平衡論”,將魚、禽、蛋的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使廣大居民在選擇食物時處于無所適從的境地。上述食物都是人體能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缺少了這些食物,就必然造成居民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或缺乏,時間一長則少年兒童的生長發(fā)育以及成年人的營養(yǎng)狀況將無法保證。所以,“酸性食物有害論”是在誤導人們的健康飲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