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心理教育
我國目前青少年時期的科學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展開,但對其重視力度有待加強。根據(jù)目前國內有關該問題的教育取向,提出如下幾點意見。
(一)兒童期性別角色教育
角色是人在社會文化與個人關系中產(chǎn)生的,是與某一特定位置有關聯(lián)的行為模式。自古以來,由于男女不同性別構成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俗對男女性別角色都逐漸形成特殊的行為模式,如男女著裝、婚姻、性心理、性行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規(guī)范。性別錯扮(因家庭長者對子女錯誤的異性期盼和裝扮)和性別角色行為誤導影響了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對人的心身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性別角色的健康教育,應從4個方面著手:給予正確的角色期盼和性別角色裝扮,使子女能根據(jù)自己的服式和顏色等裝扮來識別性角色;要予以正確的性別角色行為引導,根據(jù)兒童性別特點開展有益于性別形成的游戲活動,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圍內的行為避忌,不做與該性別角色相悖的事情,從小形成與性別角色相適應的男性或女性行為方式;給予相應性別角色的知識教育(性知識、性道德)和心理引導;家長要認真扮好自身的性別角色,給子女做好榜樣。
(二)性知識教育
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進行有關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和戀愛婚姻等方面的知識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學生的性知識目前主要來源于各類書刊和媒體,極少得到來自父母及社會的科學和正確的關注和指導。因此,在青少年時期開展性知識教育至關重要。
(三)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是指規(guī)定每個人性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滲透在職業(yè)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會道德之中。性道德標準應具備自愿的原則、無傷害原則和愛的原則。具備性道德觀念,可以正確控制生理本能表現(xiàn)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對他人的騷擾和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可以使自己的戀愛及以后的家庭組成沿著健康與和諧的方向發(fā)展。性道德教育應貫穿于青少年時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人應該具有正確的性道德觀念。
二、性心理障礙的治療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治療師首先應克服同病人談性問題時的羞怯,言語應接近病人、恰如其分,避免用生僻的專業(yè)術語或較庸俗的言語,還要詳細了解病人的一般狀況、個人史及性問題的既往史,全面了解和評估與性心理障礙有關的心理狀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目前治療性心理障礙的主要方法,各種療法都可選用。但一般認為,傳統(tǒng)的心理療法對性變態(tài)的療效不佳。近幾十年來,采用行為療法(主要是厭惡療法)對多種類型的性變態(tài)病人取得了明顯療效(Marks & Gelder,1967;Evans,1967;Meyer,1977;李從培等,1985)。Gold和Neufeld(1965)應用想像性內隱致敏法(overt sensitization),即想像達到興奮高潮的性變態(tài)渴求體驗場景結合厭惡條件化療法取得了更好的療效。Masters和Johnson等(1979)使用了一些治療性功能障礙類似的方法,大約65%取得療效。采用認知療法并結合中西藥物治療同性戀也有成功報道(劉新民,1993)。
(二)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主要是解決與性激素水平有關的問題,或是解決與性心理障礙有關的其他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等。目前國外使用最多的藥物名為環(huán)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它通過有效降低睪酮水平來減少性欲望和性幻想。此方法被稱之為“化學閹割(chemical castration)”療法,用于伴有攻擊行為或伴有較強的自我傷害的性心理障礙者。
(劉新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