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養(yǎng)氣養(yǎng)心的人格

        養(yǎng)氣養(yǎng)心的人格

        時間:2022-01-23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人必須以天地為師,順應自然之理、之勢、之生息關(guān)系。引申下去,人的精神是天地和合而成的,就是人順應著自然而生有的一種氣質(zhì)?!皻狻敝干肀灸埽靶氖箽狻边`反“專氣至柔”的自然規(guī)則,其結(jié)果可能傷身以致死亡。孟子繼承老子智慧,創(chuàng)下“善養(yǎng)浩然之氣”的方法,教我們修養(yǎng)人格。

        谷之妙用

        老子用谷神代表“道”,發(fā)揮了他的無限想象力,同時也發(fā)揮了中國文字的奇妙。

        《老子·六章》說: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p>

        谷神是“道”的別稱,又是人的精神巔峰。

        “谷”有兩個意思,一是山谷,空曠虛闊;另一是五谷,中國人的根本食糧,有自然孕育之效。

        “神”有三個含義,一是神秘之狀,無形無方位;二是變化,無盡的奇妙;三是陰陽運作,生生不息,無所不能。

        人有精神,是大自然衍生的結(jié)果,有無窮的可能,十分尊貴。人的存在和運作是有規(guī)律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也有多重含義。一是自然其然,是所以然,不需機械性的造作。二是大自然的無限空間,博大深遠。人類立足在大地之上,周圍是空間和萬物,是有秩序的,即有道。人必須以天地為師,順應自然之理、之勢、之生息關(guān)系。古語云:法天地萬物,養(yǎng)浩然正氣,就是順應了。

        人的精神生生不息,與天地萬物同生同在。它自然高貴,具有無限的“生”的功能,生而不死。正如《老子·四十二章》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xiàn)代電腦的運作,就是基于由此而生的數(shù)學二進制而創(chuàng)的,由德國心靈哲學和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參照道學所創(chuàng)。

        精神不朽

        人類自古即知道生命有限,而懇求長壽或永生。老子對時間有獨到的見解和把握。他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保ā独献印と隆罚┚褪钦f,立足在安定居所的人,可以感覺到長久(相對暫時、暫且),即安定(stability)。第二句接受人必死的事實,但是,用“不亡”和“壽”作為“死”的注腳,解脫“死了便空無所有”的悲哀,其智慧高超。

        不朽,即死而不亡,指的是人的精神或者功業(yè)長存。在民間,有子有孫亦是一種長存。一個人幫助了他人,被感恩于記憶之中,也是一種長存。這一切合起來構(gòu)成人的文化,是動物所沒有的。

        不過,單是長存并非不朽。一個人可以造了一間屋,于他死后留下來,只是物的留存,不能說是精神的不朽。如果該屋住了十分快樂又人格高尚的一家人,有愛,又有貢獻社會的服務功績,那么,主人和屋都不朽了。

        身心同養(yǎng)

        在老子智慧中,人的精神源自天,人的身體源于地?!豆茏印?nèi)業(yè)》認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币晗氯?,人的精神是天地和合而成的,就是人順應著自然而生有的一種氣質(zhì)。

        這種氣質(zhì)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像嬰孩一樣純潔善良、純正柔和,同時屬于道德修養(yǎng)的范疇。老子在第五十五章里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弊詈髢删淙菀资谷苏`讀,需要解釋?!耙嫔敝高^分補養(yǎng)求取健康,“祥”指福禍,在此專指禍難。全句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逆著生命的自然發(fā)展,過分食用補養(yǎng)的食物,可能膽固醇血壓過高而生病。“氣”指生理本能,“心使氣”違反“專氣至柔”的自然規(guī)則,其結(jié)果可能傷身以致死亡

        老子教我們修養(yǎng),主張同時養(yǎng)神和養(yǎng)形,在身體健康的基礎(chǔ)上,維持自強自由的志氣,方有進取而高尚的人格。

        《淮南子·原道訓》更為具體詳盡地說:

        “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味。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p>

        就是說,形體是生命的依托,精氣是生命活力的源泉,精神是生命靈魂的主宰。當三者和諧并作,人就健康幸福;相反,假如三者不調(diào)和互補,人體即有不適,精神亦受困擾,生命難保。

        樂天知命

        為了促進身心健康,老子主張我們樂天知命,做到和順自然,淡定從容,可達精力充沛、意氣風發(fā)的境界。莊子繼承這一主張,提出了具體的可行方法。他在《天道》篇里這樣描述樂天知命的人,說順應自然而生,隨同萬物變化而死。原文:“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p>

        客觀事實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蔽覀兘邮芰诉@一自然規(guī)律以后,可以做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p>

        譯為白話文,即是:做善事不要講究名聲,做壞事不要惹上刑罰。待人處事采取自然中道的常法,既可以保身,又可以保全天性,可以敬養(yǎng)父母,更可以終享天年。

        我們由是可以悟見,老莊的養(yǎng)生宗旨在乎精神。所謂精神,包含意思頗多,最淺顯而通行的是英文spirit一字的常用意思,即一種心態(tài),特別是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由知到行。莊子說: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p>

        簡述這段話的可行部分,莊子說:明白天樂的人,不會被天所抱怨,不會被人非難,不會被外物所牽累,不會被鬼神責備。所以說,行動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靜止時猶如大地一樣的寧寂,內(nèi)心安定專一可以做任何大事。換言之,當一個人處于寧靜空虛的心境之中,應對天地與萬物,就是天樂,即是一種愛心,足以化育天下大眾。

        知足常足

        做人知足守常,就可以激發(fā)生命活力,提高精神境界。

        《老子·四十六章》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崩献觿袢瞬徽撋钊绾慰部溃麢?quán)位如何得失,都要以知足之心對待現(xiàn)實。他提醒人們,貪厭不滿是一種災禍,勸人不要時常企求得到利益和物質(zhì)。相反,知足則是一種安心和快樂,知足的人會覺得自己現(xiàn)有的豐富,感到稱心滿足,心境和平而不貪求。俗語說,“人無所求品自高”,做到“不求人”“不求物”,自然十分快樂。

        知足是一種健康心態(tài)。有了它,心樂的任何障礙都不存在了。心理和諧積極,人生可以快樂幸福。尤其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當他回首過去的生命歷程,會發(fā)現(xiàn)如果有不幸和痛苦,都是來自貪求所生的精神負擔,引起抱怨、責怪、緊張等心理重負。對比起來,快樂則來自積極的情感體驗,包括對一切所有感恩謀報,并從善行中感到生活之高尚,人的精神即會隨之昂揚而煥發(fā)生機。一個人時常回顧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和行為,視之為自己的親密老師,就是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養(yǎng)浩然之氣

        孟子繼承老子智慧,創(chuàng)下“善養(yǎng)浩然之氣”的方法,教我們修養(yǎng)人格。浩然之氣是什么呢?《孟子·公孫丑上》這樣解釋:“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本褪钦f,浩然之氣很大很強,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配合了義和道,具有無比的效用和力量。它的修煉過程“專氣致柔”,即聽任生理自然,使自己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純潔樸實之心務實處事,就會產(chǎn)生一種魅力顯著的精神,對他人有積極的感染。

        這種精神含著中華民族歷來所崇尚的大氣、和氣、靜氣、骨氣和靈氣,合起來構(gòu)成積極向上提升自己的動力以及由此而生的高貴人格。

        《老子》一書大氣磅礡,一開始便以宇宙來源和人生意義做立論基礎(chǔ),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引導我們依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身與心的關(guān)系,求達天人合一及和諧生息的境界。

        貫穿著《老子》全書,老子反復提倡人們共建和諧關(guān)系和境況,作為生命的最高成就。個人的身心和諧,人際間的友好和諧,人與自然的相生相成和諧,都是快樂幸福的基本要素。我們今天不論從事什么工作,如果希望成功,最重要的,是在人和事上都維持和諧局面。

        靜的精神

        老子最講究致虛守靜、以靜制動的“靜氣”。這是外國文化所欠缺的智慧。尤其在今天多變、速變和虛擬重重的境況中,“靜”似乎是最寶貴又最難得的狀態(tài)和精神素質(zhì)。時下朋友見面的對答多數(shù)如下:

        甲:How are things?(近況如何?)

        乙:Crazy, always going. Busy and no time. (瘋狂,只動不靜。忙,沒有時間。)

        甲:Why don’t you slow down?(你為何不放慢一點?)

        乙:Are you kidding?There is no place to stand if you try. (你在說笑嗎?我如果稍慢就無立身之地了。)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表態(tài)。但是這對答卻是今時的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生活的寫真,大家都生活在“動”和“忙”的境況中,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自由,感到困擾不堪。

        我有兩位博士生研究富士康企業(yè)的工人自殺事件,訪問了一些工人,希望查出原因。他們聽多數(shù)工人說,精神困擾不是為了工錢,不是為了工作及生活條件不好,不是為了從農(nóng)村的悠閑生活轉(zhuǎn)到工廠的緊張生活,而是為了說不清的“不自由”,因為工作和生活都是廠方指派的,沒有選擇或靜止的可能,由此引發(fā)一種說不清的“失望”。一個人如果生命無望,就容易選擇輕生了。

        現(xiàn)代心理學家,從皮亞杰到布魯納,再到多位精神治療大師,如專醫(yī)集中營生還者維克多·弗蘭克(Victor Frankl),都強調(diào)靜的心理功能,說明它是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生活狀態(tài)(life condition)。不但因為靜能思動,給生命智慧和活力,而且因為靜能養(yǎng)生養(yǎng)心,是一種身體和心智都必須具有的心靈調(diào)節(jié)機制。

        對此,老子說得很深入。他指出靜有兩個方面,一是“外動內(nèi)靜”,另一是“外靜內(nèi)動”,兩者都由人自由把握。

        冷靜心智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每逢大事有靜氣”的說法,以“臨危不亂”和“處變不驚”為上乘的修養(yǎng)功夫。當我們身處紛繁復雜及浮躁熱鬧的境況中,“守靜”可以令我們心智冷靜,觀察周全,思考全面,持重立靜,做一個獨立自主的自然人,達到以靜制動。

        在另一方面,當眾人都一窩蜂似的追逐某種時尚享受,好像手持數(shù)張信用卡即可共享太平一樣,相信“明天會更好”,經(jīng)濟有無限增長的可能之時,老子勸我們開動心智,務實地思考,預測可能會于何時并以怎樣的形式?jīng)_擊社會的變,并設定有效的對策?!独献印ざ隆氛f:“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用今天的話解說:當眾人都覺得富有,擁有的精品太多之時,我獨感到似乎匱乏。我這顆蠢人的心是多么的混沌。這種蠢人之心是冷靜思維,準備迎接應變的對策,是為明天做好思想準備的功夫。

        在當前的熙攘社會里,“靜”還有一個新的對人的威脅,就是,因為人們自幼便被電視、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及ipad占領(lǐng)感覺器官,每靜下來便覺得不知如何“打發(fā)自己”,好像生命在靜中便沒有意義一樣。

        于是,“無聊”便成為當前大眾的一種“可怕”或“厭惡”的境況。2010年,香港電視在錄影某次會議之時,鏡頭鎖住一個焦點,一位部長級高官及前大學校長,在會議進行中打游戲。不能忍受靜的境況,不關(guān)心自己責任所在。

        大學校長怕無聊,一般人又怎樣呢?我近日每次乘坐地鐵,都觀察身邊的乘客,大約超過半數(shù)都在操作電子設備,坐著的和站著的都一樣。他們忙著玩游戲或收發(fā)短信,好像分秒必爭的樣子。當然,也有人坐著,低頭打游戲,忽視車廂里的老人,自顧自地享受座位了。

        另一方面,近十幾年來香港及西方社會,都因為人口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鼓勵現(xiàn)職人員提早退休,所以不少人于50歲后即退職休閑。本來,人類從遠古開始,即希望過安靜休閑的生活,可是,當前的社會卻靜而欠安,休又嫌閑,致使各種工作機構(gòu)在勸員工提早退休的同時,又為他們提供一種“退休輔導”,主要教人們怎樣有意義地處理休閑生活。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頗使人驚奇的發(fā)現(xiàn),即人們在退休之前,做事愈是忙碌,退休之后愈是提早死亡。畢竟,人類需要生活有意義,剝離了意義,就沒有“生”的樂趣了。缺乏樂趣(即滿足感)的生命,自然馳向死亡。所以,老子的“知足常樂”,亦即知足長壽。

        骨氣顯自由

        骨氣是中國百姓都明白又敬重的。用現(xiàn)代話說,它是絕對自由的無畏表現(xiàn),是對強權(quán)的直接對抗?!独献印て呤隆氛f: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p>

        “威”指威迫,“大威”指人民的造反,即眾人對強權(quán)的反威迫,“居”是生存的地方,引申為生存條件,“厭”指壓迫,即人們不喜歡的刑罰,它又指討厭。所以,“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即是如果人們不受壓迫,就不會厭棄統(tǒng)治者的行政。這一章最重要的一段話在最后三句。

        “圣人”一詞早已是過去式了。今天,我們不必用它等同英文的Saint 或able man,甚或virtuous man。它應該指有能力和主理領(lǐng)導工作的人,例如父母、教師、各級管理人,從作坊的管理員到一國的領(lǐng)導人。這些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地位含有威迫,可以轉(zhuǎn)為輔導。他們必須知道謙和,不求自我表現(xiàn),不必自貴,而要珍惜自己的責任及人格素養(yǎng),做好領(lǐng)導工作。

        歸根到底,領(lǐng)導者必須尊重人性中的自由和自然尊貴。

        人際間的互相尊重,不但是紓解矛盾和建造和諧的基礎(chǔ),更是締造合作精神的最佳手段,因為人的骨氣具有正反的雙重效能,正面的促進創(chuàng)造,負面的引生怨怒或反抗。

        靈氣顯高貴

        靈氣是人類獨有的最微妙的本能,一種超越自己感官作用和外界時空境界的權(quán)能。它包括少數(shù)人具有的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心靈互感(telepathy)。前者是一種超越感官和物質(zhì)的知覺,簡稱ESP,可以是即場的知覺,亦可以是離場的知覺。例如預知一項十分特殊又與當前的人物和事象無關(guān)的重大事情的發(fā)生。后者是兩個人的心靈感應,同樣不與現(xiàn)時的情境有關(guān)。有些人是心里突然生起一種感覺,有些人在夢中知道一種事情即將在未來某時某地發(fā)生。

        今天,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之中,有不少人具有這種心靈特質(zhì)。例如,一個人會在忙著做飯的時刻,忽然放下工作,即時啟程去十多公里以外看一位朋友或親人,因為后者需要救助。這就是心靈互感,是無法以常識解釋的特殊能力。

        科學心理學面對這些心靈感知沒有確切的解釋,盡管做了不少研究,尤其是對夢的研究。目前比較多人相信的解釋是,當一個人的心思簡單澄明,而且關(guān)心的人和事不多,心靈容易生起超越作用,足以知道不在眼前的事。

        老子的時代沒有這些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名詞,但是老子的心靈觀念是包括這些的,而且更多。它主要建立在直覺領(lǐng)悟的體驗上,給人的心靈無限權(quán)能。

        老子的心靈不與靈魂(soul)有關(guān)。它是人生著活潑地活動的心的感知和感應,通達萬方。它不是潛伏著的靈魂,于人死以后浮游于宇宙之間。

        老子的心靈附著高貴的品質(zhì),所以也高超。它不為情物所累,不受時空鎖固,所以我們不能用“物”來看它。

        《老子·十四章》對心智權(quán)能(mind power)有十分深入的闡述。它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徊坏?,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段話不直接闡明心靈的運作,而是說明心的超越權(quán)能,間接說明心靈的種種可能效用。首先,它確認看、聽、觸之不得的東西實質(zhì)存在,沒有疑問。接著,它說明,這些“東西”既然不可以用感官知得,只能說它是“惚恍”,超越道的規(guī)律,可以由心靈“見達”。在接著的兩章里,老子更說明修道的方法及附于高尚人格的心靈素質(zhì)。我暫時不在這里詳細討論這些智慧,只是用一個禪宗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解說“心知”或“悟”的一例,希望有助讀者較厚實地明白心靈的作用。

        一則禪公案說,古靈禪師有一天看見學生坐在窗前讀經(jīng),窗紙上有一只蜂子反復企圖破窗鉆出去而不得要領(lǐng)。他趁機說偈曰: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他的學生聽了頓悟,明白修道不靠死讀經(jīng)書(千年鉆故紙),而應該從生活活動中去領(lǐng)悟宇宙人生之道。禪師更責備他不選擇自由自主的方法去悟道(空門不肯出),只一味死讀經(jīng)書。

        綿綿珍用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回頭看看是否比較明白“谷神不死……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深意?!肮取焙汀吧瘛苯忉屒辶?,是“道”,是“心”,是精神,博大精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

        這東西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亦非一章書或一個大學課程可以說盡其妙處。它好像綿綿不絕的存在,是有,卻最終會歸于虛無(廣大)。這樣奇妙的東西,老子勸我們要“用之不勤”。這不叫人覺得難解嗎?難道好的東西不應該多用、勤用嗎?這就是老子智慧的妙處了,即不論多么好而綿綿不盡的東西,亦應該善用、儉用。今天的環(huán)保人士,可以向老子取經(jīng)。

        與此相關(guān),義玄禪師的一偈可以幫我們深入其意: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意思是,我們的心緒和思想平日不停地隨波逐流,往往不知為何。但是,如果虛懷若谷,經(jīng)常自心反照自己,抱住純樸的心靈,即可以真照宇宙人生。無形無名的真理不易說明,每次用了都難免受到磨損,需要修整。所以,即使是綿綿若存的好東西,我們亦需愛惜,使它綿綿不絕地保住最佳狀態(tài)。

        道家的太極拳是練氣的最好功夫,它又是聚神悟道的有效手段。打拳的招數(shù)綿綿不絕,那卻不單是腿腳功夫,拳者如果稍有雜念,招數(shù)便會錯亂了。這是所有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的。太極拳的要領(lǐng)在于連貫,每一招與下一招相連,用動作和氣,更用心意,然后方能收到健身和養(yǎng)心的效果。所以,也有說太極拳是“意拳”,是用心帶動手腳動作的全面運動。

        生命有精神,一切內(nèi)容都綿綿若存,必須順著自然,用之不勤,方能長久而不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