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志強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fā)生了7.8級強烈地震,大地震使百年工業(yè)重鎮(zhèn)變成了一片廢墟, 24萬多同胞罹難,巨大的災難震驚了全世界。
轉(zhuǎn)眼37年過去了,歷經(jīng)苦難的唐山人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重新站立起來的新唐山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化都市。現(xiàn)在市中心抗震紀念碑廣場周邊已是高樓林立,原來高大莊嚴肅穆的抗震紀念碑似乎成了街頭小景。平日里,人們已很少提起唐山大地震的話題,但每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紀念日前后,官方和民間都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緬懷罹難的親人,追思往事。7·28唐山大地震紀念日已經(jīng)成為唐山人特殊的日子。
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24萬多同胞罹難。災難發(fā)生在盛夏之際,為防止親人遺體腐爛,有的就地草草掩埋了親人遺體。后來,為了防止瘟疫的發(fā)生,政府和解放軍組織清尸隊,清理埋在廢墟下的罹難者遺體;人們就地掩埋的親人遺體也被清理出來,運到市郊廢棄的沙坑集中掩埋,這些沙坑被人們稱為“萬人坑”,唐山有很多這樣的“萬人坑”。因此,唐山大地震的罹難者很少有自己單獨的墓地和墓碑。
大地震后的唐山人,在自己搭建的簡易房一住就是十幾年,唐山人的苦難與不幸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地震罹難者的人數(shù)都是保密的,3年以后才得以對外公布。所以在唐山大地震后初期,官方?jīng)]有什么紀念活動。每年7月28日前后,報紙廣播說的都是恢復生產(chǎn)、恢復建設的成就,官方?jīng)]有多少對幸存者的慰問活動,更談不上官方對罹難者的祭奠活動。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人們自發(fā)地以傳統(tǒng)的祭祀形式悼念罹難的親人,由于震后條件極為艱苦,祭祀活動也極為簡單。由于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罹難的親人埋葬在哪里,祭祀的場所人們只好選擇在道路的十字路口,人們買來草紙制成紙錢,在十字路口道邊,用磚頭和石塊畫上個圈,里面再畫上一個十字或?qū)懮项倦y親人的名字,然后在上面燒些紙錢,這就是唐山大地震后最初7·28紀念日民間的紀念活動。由于震后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親人罹難,7月28日前后,除了在家擺放靈位祭奠罹難親人的,街頭燒紙的非常多,成了震后唐山一景,火光、紙灰與淚水、哭聲交織在一起,那是讓人不堪回首的悲慘景象。
唐山大地震后,7月28日街頭燒紙成了唐山獨有的風俗,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近年來,雖然官方常以移風易俗、環(huán)境保護為由取締街頭燒紙,但是,每年7·28街頭燒紙的大有人在,官方也只是默許,沒有強制取締的行動。
1985年7月25日,中共唐山市委下發(fā)了“市發(fā)(1985) 33號”文件,頒布了市委、市政府《關于確定“七·二八”為唐山抗震紀念日的決定》。決定要求每年的7月28日,全市和各單位都要組織各種有意義的紀念活動。著名民俗學家王曉葵教授在《國家權力、喪葬習俗與公共記憶空間——以唐山大地震殉難者的埋葬與祭祀為例》論文中寫道:1985年7月28日唐山市政府主持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公祭大會,這個公祭大會是震后第一次的公共追悼儀式。由唐山市的主要黨政首長出席并致祭,并正式指定7月28日為“唐山抗震紀念日。”這次祭祀活動是對唐山大地震的殉難者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公祭。根據(jù)《唐山勞動日報》的報道,公祭大會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宮露天劇場舉行,公祭臺中央懸掛著一個“奠”字。公祭臺兩側(cè)有一幅公祭長聯(lián),上聯(lián)是“回首丙辰震災驟降忍對故土崩頹親人離異子規(guī)啼血悲生死”, 下聯(lián)是“拭眸乙丑國運中興欣憑桑梓重建萬姓安居壯志回天慰陰陽”。懸掛挽聯(lián),是中國傳統(tǒng)祭祀方式的一部分,表明對死者或事件的評價,表達祭祀者的哀悼之情。文體也仿照了古漢語楹聯(lián)的規(guī)范。這可以看作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的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198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落成,抗震紀念碑成了新唐山的標志。這一天,官方在抗震紀念碑廣場召開了上萬人參加的唐山抗震十周年紀念大會,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出席大會,并與河北省委書記邢崇智一起為唐山抗震紀念碑揭幕。全體與會者肅立默哀,深切悼念在大地震中罹難的父老兄弟姐妹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烈士。從此以后,抗震紀念碑廣場成為紀念7·28唐山大地震和祭奠地震罹難者、抗震英烈的主要場所。
唐山抗震紀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征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1.5米處,為8幅花崗巖浮雕,象征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記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yè)績。在碑身高8.5米處鑲有一塊長3.86米、寬1.6米的不銹鋼匾額,上刻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7個大字。主碑和副碑建在一個大型臺基座上,臺基四面有四組臺階,踏步均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7· 28”這一災難發(fā)生的時刻。
唐山抗震紀念碑及其廣場是唐山人憑吊罹難同胞、緬懷抗震英烈的莊嚴場所。1996年7月28日和2006年7月28日,在紀念唐山抗震救災20周年和30周年之際,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分別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xié)和中央軍委向唐山抗震紀念碑敬獻了花籃。
近年來,許多政府活動和商業(yè)慶典活動在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辦,鑼鼓喧天、載歌載舞,與抗震紀念碑的嚴肅主題顯得極不和諧。
唐山抗震紀念碑給歷經(jīng)磨難的唐山人的心理上帶來了很大的安慰,每年的7·28大地震紀念日,人們會自發(fā)地向抗震紀念碑敬獻鮮花,悼念罹難親人,緬懷抗震英烈。
當年的大地震罹難者的埋葬地“萬人坑”已無確定的標記,大地震24萬罹難親人埋葬在哪里?這始終是唐山人心里永遠的痛。
原來的采煤塌陷區(qū),現(xiàn)在的唐山南湖公園,是埋葬大地震罹難者最多的地方。在這個地方,2004年開始出現(xiàn)了由企業(yè)興建的收費性質(zhì)的地震紀念墻。這座紀念墻表面由黑色大理石組成,人們交納一定的費用后,才能將罹難親人的名字刻上去。因為收費,這個地震紀念墻爭議很大。盡管如此,紀念墻這種紀念形式還是被很多人接受,7月28日這天,人們在紀念墻前向罹難的親人獻上鮮花,撫摸著罹難親人的名字寄托哀思。
2008年, 由唐山市政府主持在唐山南湖公園——地震遺址公園,建造了公益性質(zhì)的地震罹難者紀念墻。紀念墻共有5座,其中4座用于鐫刻24萬罹難者的名字,另一座刻寫關于唐山大地震的介紹。紀念墻高7.28米,寓意大地震發(fā)生日7月28日;紀念大道寬19.76米,寓意大地震發(fā)生在1976年。公益性質(zhì)的地震罹難者紀念墻的建立,使人們有了固定的悼念大地震罹難親人的場所。7月28日這天,數(shù)萬人趕往紀念墻祭奠大地震罹難的親人。罹難者的照片、鮮花擺滿在紀念墻下,寄托著人們的哀思??拐鸺o念碑廣場、地震遺址公園、罹難者紀念墻呈現(xiàn)著7月28日這個唐山人特殊日子的景象。
2009年,收費地震紀念墻被政府宣布為非法建筑予以拆除。
唐山大地震是二十世紀十大災難之一。在災難發(fā)生的那個年代,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沒有心理安慰,失去親人的痛苦被深深地埋在心底,心靈的創(chuàng)傷永遠無法愈合,每年的7月 28日都是唐山人的傷心日。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8.0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財產(chǎn)損失,在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大力支援下,汶川地震災區(qū)迅速得到了恢復建設,震后第七天,全國下半旗悼念地震罹難者,地震幸存者得到心理醫(yī)生的醫(yī)療護理。由于時代的不同,唐山大地震與汶川大地震在各個方面的反差都是巨大的,這引起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副教授張躍宏先生的強烈關注。
張躍宏教授,1985年至1988年在四川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分別獲學士、碩士;1994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1997年加州大學獲文化人類學碩士,200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化人類學博士,2003年至2005年在哈佛大學從事醫(yī)療人類學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9年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校區(qū)人類學系,2009年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
張躍宏教授在汶川發(fā)生地震后,第一時間趕赴汶川,一邊捐款捐物幫助地震災民,一邊研究地震災難對人類心理和生活的影響。同時,張躍宏教授也想到了唐山大地震,想了解30多年來唐山大地震對唐山人心理與生活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2009年至2012年,張躍宏教授在每年的5月份和7月份或更多的時間里會往返于汶川與唐山之間,搜集各種與地震有關的文獻資料,采訪地震親歷者。這幾年,張躍宏教授拿著錄音筆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紀念墻,在幸存者家里,在道路邊上,采訪了數(shù)百位地震幸存者。大地震造成的唐山人的深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特別是7月28日這天唐山大地震親歷者的悲傷,讓張躍宏教授感到震撼。張教授準備將他收集的資料整理后,寫一本書,真實反映唐山大地震以來唐山人的心理和生活變化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還有唐山與汶川地震之間的對比。
2011年9月,我與張躍宏教授結(jié)識,在交往過程中我們成了好朋友,我為張教授提供了我收藏的大量唐山大地震歷史資料。張教授稱:“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座研究唐山大地震的金礦。”
現(xiàn)在全國各地很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每年7月28日這天要搞紀念活動宣傳防震減災知識;研究唐山大地震災難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產(chǎn)生的文化現(xiàn)象的專家學者很多,河北理工大學教授王子平,是我國研究地震災難文化的第一人,主編出版有《地震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唐山地震災區(qū)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研究》等專著。
王子平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地震文化與社會發(fā)展》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對唐山地震文化的研究將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這主要表現(xiàn)在:從文化角度對唐山地震災害及救援和重建工作所做的研究是地震災害研究的豐富和深化,是對唐山大地震20年來所走過的歷程的一種總結(jié)。也是對唐山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世界和力量的一種探索,把地震災害及其引起的文化現(xiàn)象轉(zhuǎn)化為一種精神財富,一種積極力量,將有利于推動唐山社會的發(fā)展,而這些對于國人乃至世界人民抗震減災將會發(fā)生重要作用。唐山地震文化研究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課題?!?/p>
到2016年,唐山大地震已經(jīng)過去40年。當悲傷逐漸遠去的時候,唐山大地震將成為一種唐山特有的文化遺存。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紀念日,這個唐山人特殊的日子將會延續(xù)下去,內(nèi)容、形式還會不斷變化,留下更多的是人類社會對地震災難文化與7·28紀念節(jié)日文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民間風俗習慣的變化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反思。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