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配比
細(xì)菌性痢疾,又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夏秋季常見消化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病多因濕熱疫毒蘊(yùn)結(jié)于腸腑,氣血壅滯,腸道傳化失司,脂膜血絡(luò)受損所致,在常規(guī)治療時(shí),可選用下列生姜治療方。
(一)中成藥治療方
1. 固腸止瀉丸(結(jié)腸炎丸)
【組方】 烏梅(或?yàn)趺啡猓?、黃連、干姜、木香、罌粟殼、延胡索等。
【制法】 將以上6味,取烏梅洗凈,用水煎煮2次,濾過,合并濾液,濃縮;其余黃連等5味粉碎成細(xì)粉,用上述濃縮液和適量水泛丸,烘干,包炭衣,打光,即得?;?qū)趺啡馀c其余黃連等5味,粉碎成細(xì)粉,用水泛丸,干燥,即得??诜好看?g(濃縮丸)或每次5g(水丸),3/d。
【功用】 調(diào)和肝脾,澀腸止痛。適用于肝脾不和,瀉痢腹痛,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2. 參桂理中片
【組方】 人參60g,肉桂60g,制附子120g,干姜240g,白術(shù)240g,甘草60g。
【制法】 將以上6味,粉碎成細(xì)粉,壓制成片,即得。每次4片,3/d,生姜湯適量送服。
【功用】 溫中散寒,祛濕定痛。適用于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下痢泄瀉,手足厥冷,嘔吐等。
3. 七寶妙靈丹
【組方】 木香9g,枳殼12g,蒼術(shù)15g,赤茯苓15g,豬牙皂3g,藿香60g,青皮9g,重樓18g,厚樸30g,生石膏24g,川貝母60g,紫蘇葉24g,廣橘紅15g,蠶砂30g,半夏30g,甘草9g,朱砂粉(上衣用)30g,沉香粉15g,明雄黃15g,麝香3g。
【制法】 將以上藥物,粉碎成細(xì)粉,用六神曲粉30g,和水為小丸,用方內(nèi)朱砂為衣即得。每次1丸,3/d,生姜湯適量送服。
【功用】 舒氣寬中,健胃消脹,化痢固腸。適用于胸悶胃脹,胃弱吞酸,嘔吐惡心,痢疾久泄等。
(二)飲食治療方
1. 附子干姜粥
【組方】 附片、干姜各5g,大米50g。
【制法】 將上藥水煮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2~3次服食。
【功用】 散寒除濕,適用于嘔吐痢疾,腹痛腸鳴,身重倦怠,四肢不溫,頭暈?zāi)垦5取?/p>
2. 生姜面條
【組方】 生姜、白面、調(diào)味品各適量。
【制法】 將生姜擇凈,研細(xì),榨汁,加清水適量,與白面調(diào)勻制作面條,煮熟后調(diào)味服食,2/d。
【功用】 健脾益氣。適用于反胃虛弱,乏力,泛酸,赤白痢,水痢等。
3. 鵪鶉豆姜湯
【組方】 鵪鶉肉、赤小豆、生姜各適量。
【制法】 將鵪鶉去毛雜,洗凈,切塊,與赤小豆、生姜同入鍋中,煮熟,調(diào)味服食,每日1劑。
【功用】 清熱通腸。適用于泄痢。
(三)內(nèi)服方
1. 神圣香黃散
【組方】 黃連30g,生姜120g。
【制法】 將二藥擇凈,以文火炒至姜脆,取出,把兩藥分開,各研為末。水泄用姜末,脾泄用黃連末。每次6g,空腹溫開水送服,3/d。
【功用】 健脾止瀉。適用于痢疾,暑天暴瀉。
2. 馬藺姜黃散
【組方】 馬藺子、干姜、黃連各等量。
【制法】 將3藥擇凈,研細(xì)備用。每次9g,米湯送服,3/d。
【功用】 清熱利濕。適用于痢疾,濕熱瀉泄。
3. 炮姜散
【組方】 炮干姜適量。
【制法】 將干姜擇凈,研細(xì),每次3g,3/d,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溫經(jīng)止血。適用于血痢不止。
4. 生姜醋丸
【組方】 生姜30g,半夏30g,附片3g,藜蘆15g。
【制法】 將諸藥擇凈,研細(xì),老陳醋煮沸,納入藥末為丸。每次9g,2/d,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溫中止血。適用于膿血痢疾不禁。
5. 生姜藜蘆丸
【組方】 生姜、藜蘆、草烏、肉桂心、黃連、云實(shí)、赭石各等量。
【制法】 將諸藥擇凈,研細(xì),蜜丸。每次9g,2/d,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清熱涼血。適用于赤白痢。
6. 巴豆麻雀丸
【組方】 麻雀1只,巴豆仁1粒。
【制法】 將麻雀去毛雜,洗凈,納巴豆于麻雀腹中,燒存性,研細(xì),加食醋、蠟適量煮沸,而后用蠟和丸即成。每次9g,3/d,干姜湯送服。
【功用】 溫中止泄。適用于赤白痢、瀉泄等。
7. 膽姜醋液
【制法】 將豬膽汁、生姜汁、食醋調(diào)勻,取藥液灌腸,2/d。
【功用】 清熱利濕。適用于濕熱痢疾不止,干嘔羸瘦,多睡面黃,或濕熱瀉泄等。
8. 象骨散
【組方】 象骨120g,肉豆寇、枳殼各30g,訶子肉、甘草各60g,干姜15g。
【制法】 將諸藥擇凈,研細(xì)即成。每次9g,3/d,加清水適量煎服。
【功用】 溫中健脾。適用于脾胃虛弱,水谷不消,噫氣吞酸,吐食霍亂,泄瀉膿血,臍腹疼痛,里急頻作,不思飲食諸證。
9. 姜連散
【組方】 黃連30g,干姜15g。
【制法】 將黃連、干姜擇凈,各研細(xì)末。每次取黃連3g,干姜2g,混勻,3/d,空腹溫黃酒、或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清熱解毒,散寒止痛。適用于痢疾腹痛。
10. 甘草瀉心湯
【組方】 炙甘草12g,黃芩9g,干姜9g,半夏9g,大棗12個(gè),黃連3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益氣和胃,消痞止嘔。適用于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等。
11.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組方】 炙甘草6g,黃芩9g,芍藥3g,半夏12g,生姜9g,大棗5個(gè)。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益氣和胃,降逆止嘔。適用于嘔吐、痢疾、脘腹脹滿等。
12. 桃花湯
【組方】 赤石脂30g,干姜10g,大米100g。
【制法】 將諸藥擇凈,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服食,每日1劑。
【功用】 收斂止泄,溫中健脾。適用于痢疾,便膿血。
13. 通脈四逆湯
【組方】 附片10g,干姜10g,甘草6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溫腎健脾,回陽救逆。適用于痢疾,腹痛,四肢不溫等。
14.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組方】 附片10g,干姜10g,甘草6g,豬膽汁10ml。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納入豬膽汁,調(diào)勻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溫腎健脾,回陽救逆。適用于痢疾、腹痛,時(shí)時(shí)汗出,四肢厥冷等。
15. 黃芩湯
【組方】 黃芩、人參、干姜各6g,桂枝3g,大棗5個(gè),法夏9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清上溫下。適用于干嘔、痢疾、腹痛等。
16.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組方】 黃芩9g,白芍6g,炙甘草6g,大棗4個(gè),法半夏12g,生姜5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清熱止痢。適用于痢疾、嘔吐、腹痛等。
17. 桂枝人參湯
【組方】 桂枝12g,白術(shù)9g,人參9g,干姜9g,炙甘草12g。
【制法】 將諸藥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表里雙解。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頭身疼痛、痢疾、四肢不溫等。
18. 白通湯
【組方】 蔥白4根,干姜30g,附片1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破陰回陽,宣通內(nèi)外。適用于痢疾,神識(shí)淡漠,四肢不溫等。
19. 白通加豬膽汁湯
【組方】 蔥白4根,干姜30g,附片10g,豬膽汁10ml。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納入豬膽汁,調(diào)勻飲服,每日1劑。
【功用】 破陰回陽,宣通上下。適用于痢疾,神識(shí)淡漠,四肢不溫等。
20. 麻黃升麻湯
【組方】 麻黃7g,升麻3g,當(dāng)歸3g,知母2g,黃芩2g,玉竹3g,芍藥2g,天冬2g,桂枝2g,茯苓2g,炙甘草2g,石膏3g,白術(shù)2g,干姜2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滋陰清熱,溫中健脾。適用于痢疾,手足厥逆,咽喉不利等。
21. 當(dāng)歸黃連湯
【組方】 當(dāng)歸1g,黃連45g,赤茯苓1g,地榆30g,犀角屑(代)1g,炙甘草15g,姜厚樸3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備用。每次15g,加生姜3片水煎服,2/d。
【功用】 清熱涼血,行氣止痛。適用于后重下痢,赤白滯下,腹內(nèi)結(jié)痛。
22. 參附理中湯
【組方】 附片、人參、炮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各等量。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補(bǔ)虛回陽,溫中散寒。適用于脾胃虛寒,腹痛食少,泄利嘔逆,口噤肢厥,口舌生瘡,脈沉遲或沉細(xì)等。
23. 乳香丸
【組方】 乳香3g,沒藥3g,丁香50粒,胡椒50粒,巴豆15粒。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面糊為丸。每次5g,生姜湯適量送服,3/d。
【功用】 行氣止痢。適用于赤白痢疾。
24. 養(yǎng)臟湯
【組方】 厚樸、肉豆蔻、蒼術(shù)、赤茯苓各8g,木香、橘紅各6g,炙甘草3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備用。每次12g,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3/d。
【功用】 利濕解毒。適用于濕毒痢,所下如豆羹汁,心腹刺痛,腰腿沉重。
25. 參術(shù)養(yǎng)臟湯。
【組方】 人參、白術(shù)、干姜、肉桂、當(dāng)歸、芍藥、木香、赤石脂、訶子、罌粟殼、肉豆蔻各10g,大米15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灌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連續(xù)1周。
【功用】 溫補(bǔ)脾腎,收澀固脫,適用于久痢纏綿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黏凍,無腥臭,甚則滑脫不禁,腹部隱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或虛坐努責(zé),便后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等。
26. 連理湯
【組方】 人參、白術(shù)、干姜、黃連、木香、檳榔、枳實(shí)、當(dāng)歸各10g,甘草5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灌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連續(xù)服1周。
【功用】 溫中清腸,調(diào)氣化滯,適用于下痢時(shí)發(fā)時(shí)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dāng)、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fā)。發(fā)作時(shí),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中帶有赤白黏凍,腹痛,里急后重,癥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shí),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等。
27. 干姜方
【組方】 干姜適量。
【制法】 將干姜擇凈,切如豆大,每次米湯送服六七枚,4/d,白天3次,夜晚1次。
【功用】 散寒止痢。適用于寒痢青色。
28. 安石榴湯
【組成】 干姜6g(或生姜12g),黃柏3g,石榴皮30g,阿膠6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水煎取汁,納入阿膠烊化飲服,3/d。
【功用】 清熱解毒。適用于痢疾,時(shí)下膿血等。
29. 白頭翁湯
【組方】 白頭翁、厚樸、阿膠、黃連、秦皮、附子、黃柏、茯苓、芍藥各6g,干姜、當(dāng)歸、赤石脂、甘草、龍骨各9g,大棗30枚,粳米12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先取粳米加清水適量,煮至米熟后,取汁,加入諸藥,煎沸飲服,分3次服,每日1劑。
【功用】 清熱止痢。適用于赤痢下血,里急后重,連月不愈。
30. 陳曲丸
【組方】 陳曲45g,炮干姜、肉桂、白術(shù)、姜厚樸、人參、當(dāng)歸、炙甘草各15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煉蜜為丸即成。每次9g,2/d,空腹時(shí)用黃酒或淡醋湯送服。
【功用】 行氣導(dǎo)滯。適用于積滯瀉痢,心腹冷痛等。
31. 赤石脂丸
【組方】 黃連、當(dāng)歸各60g,赤石脂、炮干姜各3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煉蜜為丸即成。每次9g,3/d,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清熱止痢。適用于熱痢。
32. 黑神散
【組方】 烏梅、干姜、大棗各等量。
【制法】 將上藥擇凈,同燒存性,研為細(xì)末。每次3g,3/d,空腹時(shí)用溫米湯適量送服。
【功用】 溫陽止痢。適用于冷熱痢,膿血不止。
33. 厚樸湯
【組方】 厚樸、干姜、阿膠各6g,黃連15g,石榴皮、艾葉各9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灌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清熱解毒,行氣止痢。適用于久痢不止。
34. 千金當(dāng)歸湯
【組方】 當(dāng)歸3g,炮干姜2g,芍藥、阿膠、黃芩各5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灌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涼血止血。適用于血痢、衄血、吐血等。
35. 天漿散
【組成】 蜜炙罌粟殼5枚,烏梅10g,甘草5g,炮干姜15g,酸石榴皮1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灌中,加清水適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用】 澀腸止瀉。適用于下痢腹痛,膿血相雜。
36. 立應(yīng)丸
【組方】 炮干姜30g,百草霜30g,巴豆30g,杏仁3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用黃蠟適量調(diào)丸即成。每次9g,3/d,甘草湯送服;白痢用干姜湯送服。若水瀉,溫水送服。
【功用】 溫中止泄。適用于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37. 溫脾湯
【組方】 干姜45g,當(dāng)歸、黃柏、地榆各60g,阿膠、茴香、石榴皮、黃連各30g。
【制法】 將上藥擇凈,研細(xì)備用。每次12g,水煎服,3/d。
【功用】 溫脾利濕。適用于脾陽不振,下痢赤白相雜,腹痛,里急后重者。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