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保健飲品
利水滲濕飲品主要用于水濕停蓄體內(nèi),或水濕與熱相并,或水濕與寒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多種病癥,如小便不利、淋濁、濕痺、黃疸、痰飲、水腫上、瘡疹等。水腫表現(xiàn)多為眼瞼、面部、四肢或全身浮腫。其病因多與水濕之邪泛濫有關(guān),即腎臟病變,腎功能減退,致使體內(nèi)水液代謝發(fā)生障礙,出現(xiàn)水液潴留肌膚而成水腫,對于水腫的防治,多采用補(bǔ)脾益腎、清熱化濕、利尿消腫等方法。下面主要以水腫為例,介紹一組利水滲濕保健飲品,供參考選用。
1.瓜皮小豆消腫飲
【原料】 西瓜皮、赤小豆各50克,玉米須、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西瓜皮洗凈、除去紅瓤,切成小塊。赤小豆去雜洗凈。玉米須用清水沖洗1次。
②煎汁。玉米須、西瓜皮和赤小豆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取汁??煞派僭S蛋白糖調(diào)味。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利尿、消腫,清涼祛熱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急、慢性腎炎濕熱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者均忌飲用。
2.防風(fēng)薏米飲
【原料】 防風(fēng)10克,生薏米3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防風(fēng)和薏米去除雜質(zhì),清洗干凈。
②煎湯。洗凈的防風(fēng)和薏米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湯,至薏米熟爛。
③調(diào)味。煎液中加適量白糖,再稍煮片刻,待糖溶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利濕,祛風(fēng)除濕,解表止痛、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脾虛泄瀉、風(fēng)濕痺痛、外感風(fēng)寒、關(guān)節(jié)疼痛、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等患者飲用。
【注意】 陰虛火旺、小便短少、脾虛無濕者不宜飲用。
3.茅根茶
【原料】 白茅根15克,綠茶葉3克。
【制法】
①洗料。將白茅根洗凈,去根須切段。綠茶葉用溫開水洗1次。
②煎液。白茅根放入小鍋,加適量水煎沸15分鐘,去渣取煎液。
③沖茶。煎液沸液,沖入裝有綠茶的杯中蓋好蓋,悶10分鐘即可飲用。也可用茅根與茶同用沸水沖泡15分鐘后飲用。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消炎解毒、清熱瀉火、利尿、涼血、止血、生津止渴之功效。
【適用】 適宜急、慢性腎炎、水腫熱病煩躁口渴、吐血、鼻血、尿血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不宜飲用。
4.西瓜皮茅根飲
【原料】 西瓜皮60克,白茅根(鮮品)9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西瓜皮削凈紅瓤,刨去表皮臘質(zhì)層,洗凈,切小塊。茅根泡在水中,洗去泥沙,除去根須,洗凈,切段。
②煎液。西瓜皮和茅根放入鍋中,加足量,煎沸約20分鐘,去渣留液。
③調(diào)味。煎液中加入適量白糖,煮沸片刻,待糖溶,即可晾涼飲用。
每日1劑,隨意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慢性腎炎、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腫及高血壓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不宜飲用。
5.冬瓜皮茅根飲
【原料】 冬瓜皮、鮮茅根各6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冬瓜皮和茅根洗凈,切碎。
②煎液。切碎的冬瓜皮和茅根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15分鐘,用潔凈紗布濾去渣,留煎液,加適量白糖調(diào)味,煮沸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急性腎炎引起的面部及全身浮腫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者均忌飲用。
6.艾尾茅蜜飲
【原料】 五月艾(根莖)45克,鳳尾草、白茅根(干)各15克,蜂蜜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三味藥料洗凈,去除雜質(zhì),切段曬干。
②搗末。藥料搗碎,研成粗末,混合均勻。
③煎液。藥末入鍋,加適量水煎沸15分鐘。
④過濾、調(diào)味。煮好的藥液經(jīng)潔凈紗布過濾,去渣留汁,調(diào)入適量蜂蜜,攪勻即可。
每日1劑,飯前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利濕,利尿消腫,涼血解毒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盂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者不宜飲用。
7.雙草金蟬茅根飲
【原料】 益母草30克,夏枯草15克,金銀花12克,蟬衣6克,鮮茅根6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鮮茅根泡水,洗去泥沙、去掉根須,洗凈,切段。益母草、夏枯草用清水洗凈。金銀花、蟬衣過1次水,去除塵雜。
②煎液。諸藥料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15~20分鐘,連煎2次,去渣留汁,兩次煎液合并,約500毫升。
③調(diào)味。加入適量白糖調(diào)味,煮沸即可。
每日1劑,分3次于飯前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滲濕,活血利尿、消腫、降壓之功效。
【適用】 適宜急、慢性腎炎所致的水腫、尿少、尿血、高血壓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者不宜飲用。
8.三白飲
【原料】 白茅根(鮮)100克,白扁豆20克,白木耳15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白茅根泡水,洗去泥沙,除去根質(zhì),洗凈,切成大段,用刀面砸松。白扁豆淘洗干凈。白木耳水發(fā)摘除根蒂、洗凈。
②煎湯、調(diào)味。將白茅根、白扁豆和白木耳同放入沙鍋里,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約25分鐘,至扁豆熟爛,揀出白茅根,加入白糖調(diào)味,稍煮沸,攪溶糖即可。
每日1劑,隨意頻飲。
【功效】 本品具有滋陰養(yǎng)胃、益氣生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補(bǔ)髓強(qiáng)心等功效。
【適用】 適宜虛熱煩渴、小便不利,水腫,黃疸,心悸失眠、便秘下血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腹瀉者當(dāng)慎飲用。
9.車前草甜飲
【原料】 車前草(干)2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搗末。將車前草去除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切碎,晾干,曬研成粗末。
②沖泡。車前草粗末放入干凈大杯中,沖入沸水,蓋好蓋,悶10分鐘后,加適量白糖調(diào)味,即可飲用。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滲濕,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水腫、膀胱炎,高血壓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者均忌飲用。
10.玉米須飲
【原料】 玉米須5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玉米須去除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剪短。
②煎水。玉米須入鍋,加600毫升水,加熱煮沸后,用小火煎25~30分鐘,熬成300毫升。
③過濾、調(diào)味。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留煎液,加入適量白糖,稍煮,攪溶即可。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慢性腎炎、小便不利、雙足及雙眼浮腫煩熱口渴等患者飲用。
【注意】 小便清長者不宜飲用。
11.玉米須茶
【原料】 玉米須50克,綠茶4克。
【制法】
①洗料。將玉米須去除雜質(zhì),和綠茶入大杯,先用溫開水洗茶。
②沖泡。用沸水沖入大杯中,蓋好蓋,泡15分鐘即可。
每日1劑,隨意頻飲。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益腎,生津止渴、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兩目及兩足浮腫、煩熱口渴等患者飲用。
【注意】 小便清長、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
12.玉米芯飲
【原料】 玉米芯50克(或玉米根100克)。
【制法】
①洗料。將玉米芯用清水洗凈,切成段。
②煎水。玉米芯放入鍋里,加適量水,煎煮20分鐘,去渣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利膽利尿,消炎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糖尿病、高血壓、尿路結(jié)石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者不宜飲用。
13.三皮芪棗飲
【原料】 冬瓜皮、茯苓皮、黃芪各30克,生姜皮10克,大棗5枚,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前五味藥料去除雜質(zhì),洗凈,大棗去核。
②煎液。諸藥料置于沙鍋內(nèi),加入500毫升清水,煮沸后,改文火煎20分鐘,去渣留汁。
③調(diào)味。煎液中加入適量白糖,稍煮,待糖溶,調(diào)勻即可。
每日1劑,分上、下午2次飲完。
【功效】 本品具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祛風(fēng)除濕、寧心安神之功效。
【適用】 適宜脾虛不適、水腫消長,慢性腎炎、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心臟性水腫、心悸失眠等患者飲用。
【注意】 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者不宜飲用。
14.五皮飲
【原料】 大腹皮4克,茯苓皮10克,陳皮4克,桑白皮7克,生姜皮4克。紅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洗凈,去除雜質(zhì)。
②煎液。洗凈的藥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15~20分鐘。
③過濾、調(diào)味。用潔凈雙層紗布過濾,去渣留液,加入適量紅糖調(diào)味,稍煮沸攪溶即成。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祛寒除濕,下氣寬中,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急性腎炎出現(xiàn)畏寒、發(fā)熱、痰多、水腫、腰痛、體痛、小便不利、腳氣腫滿、尿少便秘及胸腹脹滿等患者飲用。
【注意】 腎虛滑精、小便失禁、清長者不宜飲用。
15.車前綠豆飲
【原料】 綠豆100克,車前子5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綠豆淘洗干凈。車前子去除雜質(zhì),洗凈后,用潔凈紗布袋裝好,扎緊口,浸泡20分鐘。
②煎湯。綠豆和車前子包同入鍋內(nèi),加水煎煮,直至豆?fàn)€時(shí),取出藥袋。
③調(diào)味。加入適量白糖,稍煮,攪溶即可。
每日1劑,分2或3次飲湯食豆。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生津止渴之功效。
【適用】 適宜急性腎盂腎炎、小便不利、水腫以及咽干口渴、癰腫瘡癤、高血壓、食物中毒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者均忌飲用。
16.雙草飲
【原料】 金錢草(連錢草)20克,車前草15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金錢草和車前草,去除雜質(zhì),清洗干凈。
②煎液。金錢草和車前草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煎沸15分鐘,去渣取液,調(diào)入適量白糖,攪溶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祛痰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濕熱、小便不利、黃疸、尿路結(jié)石、瘡癰腫痛、咳嗽痰多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失禁、清長者不宜飲用。
17.荸薺甜飲
【原料】 荸薺200克、荸薺莖5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荸薺和荸薺莖用水浸泡,洗凈泥沙,荸薺去皮、去蒂,切開,荸薺莖洗凈切成長段。
②煎湯。荸薺和荸薺莖置于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至荸薺熟爛,拿出荸薺莖。
③調(diào)味。加入適量白糖調(diào)味、稍煮、待糖溶即可。
每日1劑,隨意飲湯食荸薺。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生津、化痰明目、開胃消食、利尿消腫等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熱病傷津煩渴、咽喉腫痛、消化不良、小便不利、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痔瘡出血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小便清長、失禁者均忌飲用。
18.淮山消腫茶
【原料】 淮山50克,炙黃芪、茯苓、熟地黃各15克,黨參12克,紅棗10枚,陳皮9克,冰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去除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紅棗去核,冰糖砸碎。
②煎液。藥料放入沙鍋,加適量水煎液,共煎2次,去渣,兩次煎液合并。
③調(diào)味。冰糖加入煎液中,再煮沸待糖溶化即可。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補(bǔ)中益氣、利水消腫、益腎固精、生津、健脾等功效。
【適用】 適宜以浮腫為主的慢性腎炎、中氣下陷、氣短乏力、便溏泄瀉、尿少水腫、表虛自汗等患者飲用。
【注意】 大便燥結(jié)、表實(shí)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滯、陰虛陽亢等患者均不宜飲用。
19.芪淮固本茶
【原料】 淮山藥20克,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去除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
②煎液。洗凈藥料放入沙鍋,加適量水煎煮,反復(fù)煎2次,去渣留煎液,兩次煎液合并即成。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補(bǔ)脾益腎,益氣固表,扶正固本,滲濕利水、利尿消腫等功效。
【適用】 適宜腎小球腎炎和腎盂腎炎反復(fù)發(fā)作,尿中出現(xiàn)大量蛋白,胸腹脹滿,小便不利,水腫、自汗等患者飲用。
【注意】 濕盛而胸腹脹滿者不宜飲用。
20.鯽魚利水茶
【原料】 鯽魚1條(重約400克),綠茶5克,獨(dú)頭蒜10個(gè),香油、精鹽各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魚剖開,去內(nèi)臟、去鱗、洗凈。獨(dú)頭蒜去外皮,切去蒂,瓣開。綠茶用清水洗1次。
②煮湯。綠茶和獨(dú)蒜頭放入魚腹腔內(nèi),用棉線扎緊,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熟。
③調(diào)味。加入適量香油和精鹽即可。
每日1或2劑,連吃3天,飲湯食魚。
【功效】 本品具有益腎健脾、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脾胃虛弱、食欲不佳、痔瘡出血、慢性痢疾等患者飲用。
【注意】 外感病發(fā)熱期間少食為宜。
21.赤豆鯉魚湯
【原料】 赤小豆50克,鮮鯉魚1條(重約400克),生姜皮少許。
【制法】
①洗料。將赤小豆淘洗干凈,卻除雜質(zhì)。鮮鯉魚去鱗、去內(nèi)臟和腮,剁去魚頭、尾及骨,然后沖洗干凈。
②煮湯。赤小豆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燒開后,改小火慢燉,煮豆至半熟時(shí),加入鯉魚肉和姜皮,繼續(xù)煮至熟爛即成。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開胃健脾、利小便、消水腫、清熱退黃、解毒、行血水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各種水腫病、營養(yǎng)不良、婦女胎動(dòng)不安、產(chǎn)后乳汁缺少、神經(jīng)衰弱、慢性腎炎、黃疸、貧血、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患者食用。
【注意】 鯉魚為發(fā)物,癰疽、疔瘡、癤腫、惡性腫瘤、淋巴結(jié)核、紅斑狼瘡、小兒痄腮、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蕁麻疹及皮膚等患者均忌飲用。鯉魚忌與甘草同食,以免發(fā)生毒性反應(yīng)。
22.赤豆鯽魚湯
【原料】 赤小豆120克,生姜3片,鯽魚1條(重約400克)。
【制法】
①洗料。將赤小豆和生姜洗凈。鯽魚剖開、去鱗、去內(nèi)臟和腮,洗凈。
②煮湯。赤小豆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燉至豆半熟時(shí),加入鯽魚和生姜片,繼續(xù)煮至魚爛熟成濃湯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行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脾胃虛弱、痢疾、便血、淋病、癰腫、潰瘍、痔瘡出血及各種水腫、產(chǎn)后少乳等患者飲用。
【注意】 外感病發(fā)熱期間少食為宜。
23.圓肉豆棗湯
【原料】 蠶豆、大棗各50克,桂圓肉15克。
【制法】
①洗料。將蠶豆、大棗、桂圓肉去除雜質(zhì),洗凈,大棗去核。
②煮湯。蠶豆入鍋,加適量水煮至半熟,加入大棗和桂圓肉。繼續(xù)煎煮至豆?fàn)€熟。煎液約250毫升,再加糖調(diào)味。
每日1劑,分早、晚2次飲湯食渣。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補(bǔ)腎、補(bǔ)心益氣、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之功效。
【適用】 適宜脾虛足腫、心悸失眠、貧血、心血管疾病、肝病、血小板減少、營養(yǎng)不良、水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痰濕偏盛、濕熱內(nèi)盛、腹部脹滿者均忌飲用。
24.半邊蓮飲
【原料】 半邊蓮全草(鮮)60克,(干草15克)。
【制法】
①洗料。半邊蓮去除雜質(zhì),洗凈,曬干,切段,再搗成粗末。
②煎液。藥末入鍋,加適量清水,小火煎煮20分鐘,或用沸水沖泡,蓋好蓋,20分鐘即可。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小便不通、腹水腫脹、面目浮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虛證水腫忌飲用。
25.小豆大棗祛濕湯
【原料】 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連翹、甜杏仁各9克,麻黃、生姜、甘草各6克,冰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去除雜質(zhì),洗凈,大棗去核。桑白皮、連翹、甜杏仁、麻黃、生姜和甘草用潔凈的紗布袋裝好,扎緊口。冰糖砸碎。
②煎湯。藥袋、赤小豆、大棗放入鍋里,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至赤小豆?fàn)€熟,取出藥袋不要,加入冰糖,繼續(xù)煮沸片刻,待糖溶化即可。
每日1劑,早、晚各1次,飲湯食豆棗。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滲濕、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各類水腫病,尤其適宜濕熱蘊(yùn)結(jié)所致之水腫以及熱病煩躁口渴、斑疹、癰瘡腫毒等患者飲用。
【注意】 表虛自汗、陰虛盜汗、高血壓、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忌飲用。
26.鮮冬瓜瓤湯
【原料】 鮮冬瓜瓤250克,冬瓜皮50克。
【制法】
①洗料。將冬瓜瓤和冬瓜皮用清水沖洗后瓜瓤切塊。
②煎湯。冬瓜皮和瓤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15分鐘,去渣留液即可。
每日1劑,隨意頻飲。
【功效】 本品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水腫、小便不利、煩渴等患者飲用。
【注意】 小便頻多者忌飲用。
27.稻根黃芪飲
【原料】 糯稻根須(干品)50克,黃芪15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糯稻根須洗凈,曬干。黃芪洗凈。
②煎湯。糯稻根須和黃芪一起放入鍋中,加400毫升水,煎湯至200毫升,濾出汁液后,進(jìn)行第2次煎煮,加200毫升水,煎至100毫升2次煎液合并,加適量白糖調(diào)味即可。
每日1劑,分2次飲用,每次100毫升,也可代茶飲服。
【功效】 本品具有補(bǔ)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慢性腎炎、水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表實(shí)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均不宜飲用。
28.棉根山豆湯
【原料】 棉花根、山藥、赤小豆各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棉花根泡在水中,洗去泥沙,切片曬干。山藥、赤小豆用清水洗去雜質(zhì)。
②煎液。棉花根、山藥、赤小豆一并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至赤小豆熟爛,揀出棉花根,加入適量白糖,稍煮沸,待糖溶即可。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退黃、消腫,利濕排膿等功效。
【適用】 適宜各類水腫,尤其適宜慢性腎炎,消腫以及瘡癤、肥胖病、小便不利等患者飲用。
【注意】 陰虛內(nèi)熱及尿多者忌飲用。
29.大桃桂芒甘草飲
【原料】 大黃12克,桃仁9克,桂枝、芒硝、甘草各6克。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揀去雜質(zhì),洗凈。
②煎液。藥料(除芒硝外)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火煎煮,待湯沸15分鐘時(shí),加入芒硝,再煎數(shù)分鐘,去渣留液,即可飲用。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清熱瀉火、解毒軟結(jié)、潤燥通便等功效。
【適用】 適宜大便秘結(jié)、腹痛脹滿、慢性腎盂、腎炎、肝炎黃疸、尿急、尿痛、腰酸背痛、尿頻便溏、目赤口瘡等患者飲用。
【注意】 婦女懷孕、月經(jīng)期、哺乳期時(shí)忌飲用。
30.茯澤滲濕消腫湯
【原料】 茯苓連皮、澤瀉各10克,枳殼、陳皮各7克,厚樸、大腹皮各5克,白芥子、萊菔子各4克,冰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去除雜質(zhì),洗凈。
②煎液。洗凈的藥料放入沙鍋,加400毫升水,煎至150毫升,藥渣再加200毫升水,煎至100毫升,濾去藥渣,2次煎液合并,可加適量冰糖調(diào)味即可。
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本品具有理氣寬中,消食導(dǎo)滯、祛痰安神、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等功效。
【適用】 適宜通身腫脹、小便不利、淋瀝水腫、咳嗽多痰、胸脅疼痛、外瘍癰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小便頻多及孕婦慎用。
31.雙仁飲
【原料】 郁李仁50克,薏苡仁60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薏苡仁去除雜質(zhì),淘洗干凈。郁李仁洗凈去表皮。
②煎湯。郁李仁入鍋,加400毫升水煎液至200毫升,去渣,郁李仁液和薏苡仁一并入鍋,煮至薏苡仁熟爛成粥湯、加入適當(dāng)白糖調(diào)味即可。
每日1劑,早、晚各飲1碗。
【功效】 本品具有潤腸通便,健脾滲濕、利尿消腫、除痺排膿等功效。
【適用】 適宜全身浮腫、小便不利、腳氣水腫、脾虛泄瀉、風(fēng)濕痺痛、筋脈攣急等患者飲用。
【注意】 孕婦及脾虛無濕者不宜飲用。
32.雙皮術(shù)豬澤湯
【原料】 茶苓皮50克,大腹皮20克,澤瀉、白術(shù)、蒼術(shù)各12克,豬苓16克,白糖適量。
【制法】
①洗料。將六種藥料揀去雜質(zhì),洗凈備用。
②煎液。藥料一并入沙鍋,加適量水,進(jìn)行煎液,反復(fù)煎煮2次,去渣,兩次煎液合并。
③調(diào)味。加適量白糖調(diào)味,稍煮沸,待糖溶即可。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利水、滲濕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全身水腫、腫部光澤、小便不利、淋瀝帶下、腳氣水腫、發(fā)熱口渴及各種癌癥患者飲用。
【注意】 虛寒滑精或小便失禁者忌飲用。
33.雙苓多味消腫湯
【原料】 連皮茯苓20克,六一散12克,豬苓、白術(shù)、澤瀉、車前子、陳皮、厚樸、大腹皮、蘇葉、杏仁各10克。
【制法】
①洗料。將諸藥料(除六一散)精心揀去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
②煎液。藥料入沙鍋,加適量水煎液,共煎2次,每次煎沸15分鐘至100毫升,兩次煎液合并,可調(diào)入適量糖調(diào)味。
每日1劑,6小時(shí)飲用1次。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利濕、疏肺導(dǎo)水、利尿消腫、開胃止嘔之功效。
【適用】 適宜發(fā)熱惡寒、咳嗽喘氣、尿少便溏、瘡瘍、腹水及全身、陰囊水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虛氣弱者,加人參或太子參、薏苡仁、炙甘草,去六一散,并發(fā)高血壓者,加防己;心力衰竭者,可倍用茯苓,加朱砂拌柏子仁;喘氣者,加蘇子、葶藶子、炒萊菔子;腹水者,加葫蘆瓤;扁桃體腫大者,加板藍(lán)根等。
34.豆殼瓜茶飲
【原料】 蠶豆殼20克,冬瓜皮50克,紅茶3克。
【制法】
①洗料。將蠶豆殼和冬瓜皮去除雜質(zhì),洗凈。紅茶葉用清水洗1次。
②煎茶。藥料一并入鍋,加400毫升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至200毫升去渣,留液即成。
每日1劑,代茶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除濕,利尿消腫之功效。
【適用】 適宜腎炎水腫及心臟性水腫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宜飲用。
35.蓮子紅糖飲
【原料】 蓮子(去心白蓮)50克,紅茶3克,紅糖適量。
【制法】
①凈料。將蓮子洗凈,用溫水浸泡5小時(shí)。紅茶用溫開水洗1次,加沸水適量,蓋好蓋,泡茶備用。
②煎蓮湯。蓮子放入沙鍋中,加紅糖和適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至蓮子熟爛。
③調(diào)配。紅茶水去渣留液,加入蓮湯中攪勻,即可飲用。
每日1劑,隨意飲用。
【功效】 本品具有養(yǎng)心健脾、益腎固精、止瀉安神之功效。
【適用】 適宜食欲不振、心悸失眠、遺精、帶下、久痢及腎炎水腫、腎虛瘀血等患者飲用。
【注意】 大便燥結(jié)者不宜飲用。
36.烏魚藥茶
【原料】 鮮烏魚1尾(重約400克),白茅根、冬瓜皮、冰糖各100克,生姜10克,紅棗60克,蔥白3根。
【制法】
①洗料。將茅根浸泡水中,洗去泥沙,摘去根須,切段。烏魚剖肚,去鰓、去腸。生姜洗凈切片。紅棗洗凈去核。蔥洗凈切段。冬瓜皮洗凈。
②煎液。茅根、冬瓜皮、生姜、紅棗加水約1 500毫升,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湯約20分鐘,將渣除去,湯液濃縮至1 000毫升左右。
③煮魚。鮮烏魚放進(jìn)湯液中,大火煮至魚熟爛,加入冰糖、蔥白稍煮片刻即可。
每日3次,分次飲湯食魚。
【功效】 本品具有健脾補(bǔ)腎、利尿消腫、涼血止血之功效。
【適用】 適宜小便不利;身體虛弱、麻疹不透、高血壓、高脂血癥及各種水腫等患者飲用。
【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宜飲用。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