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腹部急性疼痛

        腹部急性疼痛

        時間:2022-02-02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急性腹痛是人體常見的疼痛癥狀,許多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腹痛。一般男性發(fā)病較女性為高。數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續(xù)性加重,這是闌尾炎癥侵及漿膜,壁層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體神經定位疼痛。70%~80%急性闌尾炎具有這種典型的轉移性腹痛的特點,但也有一部分病例發(fā)病開始即出現有下腹痛。有許多急腹癥的癥狀和體征與急性闌尾炎相似,需與其鑒別。

        急性腹痛是人體常見的疼痛癥狀,許多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腹痛。一般可分為兩大類:①腹內臟器病變所致,即急腹癥,常見由臟器穿孔、破裂、梗阻、套疊、扭轉、絞窄等所致。②腹外臟器或全身性病變所致,其病因及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故診斷時應詳細了解引起急性腹痛誘因、部位、性質和程度以及伴隨的癥狀,體格檢查仔細認真,合理的選用一些輔助檢查,如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心電圖、B超、CT等,有時甚至通過剖腹探查后方能確診。

        一、急性闌尾

        急性闌尾炎(acute appendicitis)是腹部外科常見病,是最多見的急腹癥。從出生的新生兒到80-90歲的高齡老年人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少年為多見,尤其是20-30歲年齡組為高峰,約占總數的40%。一般男性發(fā)病較女性為高。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闌尾管腔阻塞 是最常見的原因。梗阻的部位大多在闌尾的根部,當然也可在闌尾的中段和遠段,原因有:①淋巴濾泡的增生;②糞石阻塞;③其他異物,如食物殘渣、寄生蟲的蟲體和蟲卵等;④闌尾本身發(fā)生扭曲、折疊;⑤盲腸和闌尾壁的病變。

        2.細菌感染 闌尾腔內存在大量細菌,包括需氧菌及厭氧菌兩大類,由于闌尾管腔阻塞,細菌繁殖,分泌內毒素和外毒素,損傷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潰瘍,細菌穿過潰瘍的黏膜進入闌尾肌層。闌尾壁間質壓力升高,妨礙動脈血流,造成闌尾缺血,最終造成梗死和壞疽。

        (二)臨床特點

        1.腹痛 多起于臍周和上腹部,開始疼痛不甚嚴重,位置不固定,呈陣發(fā)性,這是闌尾阻塞后,管腔擴張和管壁肌收縮引起的內臟神經反射性疼痛。數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續(xù)性加重,這是闌尾炎癥侵及漿膜,壁層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體神經定位疼痛。70%~80%急性闌尾炎具有這種典型的轉移性腹痛的特點,但也有一部分病例發(fā)病開始即出現有下腹痛。不同位置的闌尾炎,其腹痛部位也有區(qū)別,如盲腸后位闌尾炎痛在側腰部,盆腔位闌尾炎痛在恥骨上區(qū),肝下區(qū)闌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極少數左側腹部闌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腸道癥狀 惡心、嘔吐最為常見,早期嘔吐多為反射性,常發(fā)生在腹痛的高峰期,晚期嘔吐則與腹膜炎有關。約1/3的病人有便秘或腹瀉的癥狀,腹痛早期大便次數增多,可能是腸蠕動增強的結果。盆腔位闌尾炎時,炎癥刺激直腸和膀胱,引起排便里急后重和排尿痛。并發(fā)腹膜炎、腸麻痹則出現腹脹和持續(xù)性嘔吐。

        3.全身癥狀 初期有乏力、頭痛。炎癥加重時可有發(fā)熱等全身中毒癥狀,體溫多在37.5~39℃?;撔浴木倚躁@尾炎或腹膜炎時可出現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或以上。

        4.強迫體位 病人來診時常見彎腰行走,且往往以雙手按在右下腹部。在床上平臥時,其右髖關節(jié)常呈屈曲位。

        5.右下腹壓痛 是急性闌尾炎的重要體征,壓痛點通常在麥氏點,可隨闌尾位置變異而改變,但壓痛點始終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病變早期腹痛尚未轉移至右下腹時,壓痛已固定于右下腹部。當炎癥擴散到闌尾以外時,壓痛范圍也隨之擴大,但仍以闌尾部位壓痛最為明顯。

        6.腹膜刺激征 有腹肌緊張、反跳痛和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這是壁層腹膜受到炎性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常提示闌尾炎已發(fā)展到化膿、壞疽或穿孔的階段。但小兒、老人、孕婦、肥胖、虛弱病人或盲腸后位闌尾炎時,腹膜刺激征象可不明顯。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有許多急腹癥的癥狀和體征與急性闌尾炎相似,需與其鑒別。尤其當闌尾穿孔發(fā)生彌漫性腹膜炎時鑒別則更難,有時需在剖腹探查術中才能鑒別清楚。常見疾病如下。

        1.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病人多有潰瘍病史,表現為突然發(fā)作的劇烈腹痛。體征除右下腹壓痛外,上腹仍有疼痛和壓痛,腹壁板狀強直等腹膜刺激癥狀也較明顯。胸腹部X線檢查如發(fā)現膈下有游離氣體,則有助于鑒別診斷。

        2.右側輸尿管結石 多呈突然發(fā)生的右下腹陣發(fā)性劇烈絞痛,疼痛向會陰部、外生殖器放射。右下腹無明顯壓痛或僅有沿右側輸尿管徑路的輕度深壓痛。尿中查到多量紅細胞,B超檢查或X線攝片在輸尿管走行部位呈現結石陰影。

        3.婦產科疾病 在育齡婦女中特別要注意。異位妊娠破裂表現為突然下腹痛,常有急性失血癥狀和腹腔內出血的體征,有停經史及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史,檢查時宮頸舉痛、附件腫塊、陰道后穹窿穿刺有血等。卵巢濾泡或黃體囊腫破裂的臨床表現與異位妊娠相似,但病情較輕,多發(fā)病于排卵期或月經中期以后。急性輸卵管炎和急性盆腔炎,下腹痛逐漸發(fā)生,可伴有腰痛,腹部壓痛點較低,直腸指檢盆腔有對稱性壓痛,伴發(fā)熱及白細胞計數升高,常有膿性白帶,陰道后穹窿穿刺可獲取膿液,涂片檢查細菌陽性。卵巢囊腫蒂扭轉有明顯而劇烈腹痛,腹部或盆腔檢查中可捫及有壓痛性的腫塊。B超檢查均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

        4.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多見于兒童,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部壓痛部位偏內側,范圍不太固定且較廣,并可隨體位變更。

        5.其他 急性胃腸炎時,惡心、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較重,無右下腹固定壓痛和腹膜刺激征。膽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易與高位闌尾炎相混淆,但有明顯絞痛、高熱,甚至出現黃疸,常有反復右上腹痛史。右側肺炎、胸膜炎時可出現反射性右下腹痛,但有呼吸系統(tǒng)的癥狀和體征。此外,回盲部腫瘤、Crohn病、梅克耳憩室炎或穿孔、小兒腸套疊等,亦需進行臨床鑒別。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主要適應于單純性闌尾炎、闌尾膿腫、妊娠早期和后期闌尾炎及高齡合并主要臟器病變的闌尾炎。

        (1)基礎治療:臥床休息,控制飲食,適當補液和對癥處理。

        (2)抗菌治療: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如氨芐西林)和抗厭氧菌的藥物(如甲硝唑)靜脈滴注。

        2.手術治療

        (1)手術原則:急性闌尾炎診斷明確后,應早期外科手術治療,既安全又可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早期手術系指闌尾還處于管腔阻塞或僅有充血水腫時手術切除,此時操作簡易。

        (2)手術選擇:各種不同臨床類型急性闌尾炎的手術方法亦不相同。①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切口Ⅰ期縫合。近年對這種類型開展了經腹腔鏡行闌尾切除,但須掌握熟練的技術。②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如腹腔內已有膿液,可清除膿液后關閉腹膜,切口置乳膠片做引流。③闌尾周圍膿腫,如無局限趨勢,行切開引流,視術中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可切除闌尾。如闌尾已脫落,盡量取出,閉合盲腸壁,以防造成腸瘺;如膿腫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又平穩(wěn)時,不要強求做闌尾切除術,給予抗生素并加強全身支持治療,以促進膿液吸收、膿腫消退。

        二、潰瘍病急性穿孔

        潰瘍病急性穿孔(acute ulcer perforation)是潰瘍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在全部的潰瘍病患者中,急性穿孔占10%~15%。潰瘍穿孔絕大部分為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與胃潰瘍穿孔的比為15∶1。潰瘍病急性穿孔發(fā)病急,變化快,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潰瘍病穿孔是活動期的潰瘍逐漸向深部侵蝕,穿透漿膜的結果。在潰瘍病急性穿孔的病人中,約70%有長期的潰瘍病史。穿孔前常覺潰瘍病癥狀加重,約10%的病人沒有潰瘍病史,而突然發(fā)生穿孔。穿孔前常有暴食、進刺激性食物、情緒激動或過度疲勞等誘發(fā)因素。

        (二)臨床特點

        1.腹痛 突然發(fā)生劇烈腹痛是穿孔的最初、最經常和最重要的癥狀。疼痛最初開始于上腹部或穿孔的部位,常呈刀割或燒灼樣痛,一般為持續(xù)性,但也有陣發(fā)生性加重。疼痛很快擴散至全腹部??煞派⒌郊绮砍蚀掏椿蛩嵬锤杏X。

        2.其他癥狀 穿孔初期,患者常有一定程度休克癥狀。病情發(fā)展至細菌性腹膜炎和腸麻痹,病人可再次出現中毒性休克現象,約有50%病人有惡心、嘔吐、腹脹、便秘等癥狀。

        (三)診斷

        有潰瘍病史的病人,在潰瘍病發(fā)作期突然感到上腹部劇烈而持續(xù)性疼痛,隨即累及整個腹部,同時出現輕度休克現象,應考慮是否有穿孔的可能。檢查時如發(fā)現腹壁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腹膜炎癥狀,肝濁音區(qū)縮小或消失,經X線檢查證實腹腔內有游離氣體,診斷即可確定。腹腔穿刺抽出膿性液體,可確診。

        (四)治療

        潰瘍病急性穿孔根據具體病情,可選用非手術及手術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 適應證為單純潰瘍小穿孔,腹腔滲出少,全身情況好。就診時腹膜炎已有局限趨勢,無嚴重感染及休克者。

        2.手術治療 凡不適應非手術治療的急性穿孔病例,或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兩種:①單純穿孔縫合術: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易行,手術時間短,危險性小。尤其是邊遠山區(qū)農村,即便設備簡陋,也可以施行。其缺點是遠期效果差,5年內復發(fā)率達70%,而需施行第2次徹底手術。②胃大部切除術:優(yōu)點是一次手術既解決了穿孔問題,又解決了潰瘍病的治療問題。遠期效果滿意者可達95%以上,但操作較復雜,危險性大。需要一定的手術設備及技術條件。究竟是選擇穿孔單純縫合術還是選擇胃大部切除術,視病人的具體情況,當地手術條件和手術者經驗等。首先要考慮的是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為首要條件。一般認為病人一般情況好,有幽門梗阻或出血史,穿孔時間在12h以內,腹腔污染較輕,可進行胃大部切除術,否則應做穿孔單純縫合術。

        對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一般情況好,可施行穿孔單純縫合后再行迷走神經切斷加胃空腸吻合術,或縫合穿孔后做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

        三、急性腸梗阻

        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稱為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外科常見的病癥。腸梗阻不但可引起腸管本身解剖與功能上的改變,并可導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亂,臨床病象復雜多變。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按腸梗阻發(fā)生的基本原因可以分為3類:①機械性腸梗阻最常見,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腸腔變狹小,使腸內容通過發(fā)生障礙;②動力性腸梗阻是由于神經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腸壁肌功能紊亂,使腸蠕動喪失或腸管痙攣,以致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但無器質性的腸腔狹窄;③血運性腸梗阻由于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腸管血運障礙,繼而發(fā)生腸麻痹而使腸內容物不能運行。

        (二)臨床特點

        腸梗阻患者腹痛往往突然發(fā)作,呈陣發(fā)性絞痛,伴腸鳴,間歇時間不定,3~5min發(fā)作1次,有的腹內有“氣塊”竄動。小腸梗阻疼痛多在臍周區(qū),回盲部梗阻疼痛多在右下腹,乙狀結腸梗阻疼痛多在左下腹。

        機械性腸梗阻時,梗阻以上的腸內容物因不能或難以通過梗阻部,腸蠕動加強,當每一次腸管強力蠕動時,即發(fā)生腹痛。在發(fā)生蠕動之后,由于腸管肌肉過度疲勞而呈暫時性弛緩狀態(tài),此時腹痛也消失,故機械性腸梗阻的疼痛特點是陣發(fā)性絞痛。動力性腸梗阻的腸壁肌肉呈癱瘓狀態(tài),沒有收縮蠕動,因此無陣發(fā)性腹痛,只有持續(xù)性脹痛不適。血運性腸梗阻由于有腸管缺血和腸系膜嵌頓,可突發(fā)中上腹持續(xù)性疼痛伴有陣發(fā)性加劇。

        (三)治療

        1.一般治療

        (1)高濃度吸氧:腸腔內氣體大部分來自吞咽的氣體,部分來自細菌發(fā)酵和血液內的氣體彌散。由于大部分氣體為氮氣,很少能向血液內彌散,因而容易引起腸腔膨脹。根據氣體彌散的規(guī)律,高濃度吸氧有利腸內氮氣排出,可改善腸道內脹氣引起的疼痛。

        (2)胃腸減壓:減輕胃腸道內積留氣體、液體,減輕腸腔膨脹,有利于腸壁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減少腸壁水腫,使某些原有部分梗阻的腸襻因腸壁腫脹而致的完全性梗阻得以緩解,也可使某些扭曲不重的腸襻得以復位,疼痛緩解。

        2.藥物治療

        (1)解痙藥:在確定無腸絞窄后,可應用阿托品、山莨菪堿等抗膽堿類藥物,以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抑制胃腸道腺體分泌,使患者腹痛得以緩解。但不可隨意應用嗎啡類鎮(zhèn)痛藥,如應用哌替啶腹痛可減輕或消失,但無法了解腸管的局部癥狀發(fā)展、演變等,不利于病情觀察。

        (2)生長抑制藥:可減少胃腸液的分泌量,減輕胃腸道的膨脹從而減輕腹痛。

        (3)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發(fā)酵產生氣體,減輕腸腔積氣。預防傷口和肺部感染。

        (4)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衡: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在急性腸梗阻時相當突出,應盡快使之得到補充。監(jiān)測尿量及中心靜脈壓改變(CVP)改變,CVP不超過12cmH2O,應認為是安全的,待尿量充分時可適當補充鉀鹽,絞窄性腸梗阻或單純性腸梗阻晚期的患者,常有大量血尿和血液丟失,還需補充血漿和全血。

        3.手術治療

        (1)單純解除梗阻的手術:用于較簡單的粘連和束帶。

        (2)腸切除吻合術:絞窄性腸梗阻和腸管已壞死,患者全身情況和局部情況許可時。

        (3)腸短路吻合術:用于不能切除廣泛而堅實的腸襻粘連,囊性腫瘤等。

        (4)腸造口術:用于結腸梗阻,可在梗阻近端做盲腸和橫結腸造口術。

        (5)腸外置術等:如腸管已壞死,患者全身情況不良,可先將壞死腸段切除,吸盡內容物,將兩端外置,第二期手術將兩斷端吻合。

        四、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acut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急性膽管炎的嚴重階段,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膽道感染,是膽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數繼發(fā)于膽管結石和膽道蛔蟲病。本病好發(fā)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原因常見有以下幾種。

        1.膽管結石 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見原因,分為原發(fā)性膽管結石和繼發(fā)性膽管結石。膽管結石引起膽道梗阻,繼發(fā)細菌感染而發(fā)生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2.膽道寄生蟲 常見的寄生蟲有膽道蛔蟲,膽道華支睪吸蟲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膽道蛔蟲病。胃腸功能紊亂、饑餓、驅蟲治療不當或胃酸缺乏的患者,蛔蟲容易鉆入膽道,引起膽道不完全性梗阻,同時刺激Oddi括約肌,引起括約肌痙攣,進一步加重膽道梗阻,臨床上出現劇烈的腹痛。

        3.其他 膽道及壺腹周圍的腫瘤引起膽道梗阻,膽汁排泄不暢,淤積的膽汁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管狹窄造成膽汁排泄不暢,容易招致細菌感染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二)臨床特點

        一般起病急驟,突然發(fā)作劍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續(xù)性疼痛,伴惡心及嘔吐,繼而出現寒戰(zhàn)和發(fā)熱,半數以上的患者有黃疸。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戰(zhàn)及發(fā)熱、黃疸Charcot三聯征,近半數患者出現神志淡漠、煩躁不安、意識障礙、血壓下降等征象。

        1.腹痛 為本病的首發(fā)癥狀,常有反復發(fā)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劍突下和(或)右上腹部,為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重,可放射至右側肩背部。疼痛的輕重程度不一,因膽管下端結石和膽道蛔蟲引起的腹痛非常劇烈,而肝門以上的膽管結石以及腫瘤所致膽道梗阻繼發(fā)感染所致者,一般無劇烈腹痛,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脹痛、鈍痛或隱痛,通常可以忍受。

        2.發(fā)熱 為最常見的癥狀,除少數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體溫可以不升外,一般本病患者均有發(fā)熱,體溫可高達40℃以上。部分病人有寒戰(zhàn),此時做血培養(yǎng),陽性率較高,其細菌種類與膽汁中的細菌相同。

        3.黃疸 黃疸出現與否及黃疸的程度,取決于膽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續(xù)的時間。一般來講膽道梗阻的時間越長,膽道內壓力越高,梗阻越完全,黃疸就越深。肝總管以下的膽管梗阻容易出現黃疸。肝內某一支膽管梗阻,反復膽管炎發(fā)作可引起該葉肝臟纖維化萎縮,但黃疸可以不明顯,甚至不出現。

        4.其他 惡心、嘔吐是Charcot三聯征以外的常見的伴發(fā)癥狀。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主要依據過去的反復發(fā)作病史和(或)典型的Charcot三聯征。B超可顯示膽囊大、膽囊或肝內外膽管有結石存在,CT可進一步明確診斷。1987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提出診斷標準:膽管炎癥狀出現休克或下列兩項者:①出現精神癥狀;②脈搏>120次/min;③白細胞計數>20×109/L;④體溫>39℃;⑤膽汁為膿性,切開膽管時膽管,內壓力明顯增高;⑥血細菌培養(yǎng)陽性。

        對于典型病例一般較易作出診斷,但應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消化性潰瘍穿孔 患者有潰瘍病史,腹肌呈板狀強直,肝濁音區(qū)縮小或消失,膈下有游離氣體等可確診。

        2.膈下膿腫 B超檢查可發(fā)現膿腫的部位和大小,CT檢查能可靠定位,并可看出膿腫與周圍臟器的關系。

        3.急性胰腺炎 血、尿淀粉酶或血清脂肪酶升高。B超檢查可發(fā)現胰腺呈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大可與之鑒別,必要時可行CT檢查進一步確定病變部位和程度。

        4.肝膿腫 B超、CT等影像學檢查與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易于鑒別。

        5.右下細菌性肺炎 可通過其典型癥狀、體征及胸部X線檢查確診。

        (四)治療

        治療原則是手術解除膽管梗阻,減壓膽管和膽道引流。

        疾病早期,病情不太嚴重時,可先采用非手術方法。有75%左右的病人可穩(wěn)定病情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對非手術治療無效,并由單純性膽管炎發(fā)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應及時改用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解痙鎮(zhèn)痛和利膽藥物的應用,其中50%硫酸鎂溶液常有較好的效果,用量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3/d;胃腸減壓也常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的聯合應用很重要,雖在膽管梗阻時膽汁中的抗生素濃度不能達到治療所需濃度,但它能有效治療菌血癥和敗血癥,常用的抗生素有慶大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和氨芐西林等,最終還需根據血或膽汁細菌培養(yǎng)以及藥物敏感試驗,再調整合適的抗生素。如有休克存在,應積極抗休克治療。如非手術治療后12~24h病情無明顯改善,應即進行手術。即使休克不易糾正,也應爭取手術引流。對病情一開始就較嚴重,特別是黃疸較深的病例,應及時手術,但手術死亡率仍高達25%~30%。手術方法應力求簡單有效,主要是膽管切開探查和引流術,應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須放在膽管梗阻的近側。如病情條件允許,還可切除炎癥的膽囊,待病人度過危險期后,再徹底解決膽管內的病變。

        五、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多種病因導致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癥反應。臨床以急性上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和血胰酶增高等為特點。病變程度輕重不等,輕者以胰腺水腫為主,臨床多見,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后良好,又稱為輕癥急性胰腺炎(MAP)。少數重者的胰腺出血壞死,常繼發(fā)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種并發(fā)癥,病死率高,稱為急性重癥胰腺炎(SAP)。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本病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明了,主要是因動物模型與臨床間差異較大。從現今的資料看,胰腺炎的病因與過多飲酒、膽管內的膽結石等有關。

        1.共同通道梗阻 70%~80%的人膽胰管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壺腹部,一旦結石嵌頓在壺腹部,導致壺腹部狹窄和(或)Oddi括約肌痙攣,膽道內壓力超過胰管內壓力,造成膽汁逆流入胰管,將會導致急性胰腺炎,即“共同通道學說”。目前除“共同通道”外,尚有其他機制,在此不作贅述。

        2.大量飲酒及暴飲暴食 乙醇對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及局部刺激,造成急性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乳頭水腫、Oddi括約肌痙攣,致膽汁排出受阻,加之暴食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胰管內壓驟增,誘發(fā)本病。

        3.其他 如血管因素、感染、手術與外傷、高血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氫氯噻嗪、雌激素等,及遺傳因素、精神因素等均可誘發(fā)本病。

        (二)臨床特點

        急性胰腺炎常在飽食、高脂餐或飲酒后發(fā)生,部分患者無誘因可查,其臨床表現和病情輕重取決于病因、病理類型和診治是否及時。

        1.腹痛 為首發(fā)癥狀,突然起病,程度輕重不一,可為鈍痛、刀割樣痛、鉆痛或絞痛,呈持續(xù)性,可有陣發(fā)性加劇,不能為一般胃腸解痙藥緩解,進食可加劇。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帶狀放射,取彎腰抱膝位可減輕疼痛。水腫型腹痛3~5d即緩解。壞死型病情發(fā)展較快,腹部劇痛延續(xù)較長,由于滲液擴散,可引起全腹痛。極少數年老體弱患者可無腹痛或輕微腹痛。

        2.惡心、嘔吐及腹脹 為迷走神經被炎性刺激的表現,多在起病后出現,發(fā)作頻繁,吐出食物和膽汁,嘔吐后腹痛并不減輕。同時有腹脹,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

        3.高熱 輕型胰腺炎一般體溫在39℃以內,3~5d即可降低。而重型胰腺炎,則體溫常在39~40℃,常出現譫妄,持續(xù)數周不退,并出現毒血癥的表現。

        4.低血壓或休克 重癥胰腺炎常發(fā)生,患者煩躁不安、皮膚蒼白、濕冷等,有極少數休克可突然發(fā)生,甚至發(fā)生猝死。主要原因為有效血容量不足,緩解肽類物質致周圍血管擴張,并發(fā)消化道出血。

        5.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代謝紊亂 多有輕重不等的脫水、低血鉀、嘔吐頻繁可有代謝性堿中毒。重癥者尚有明顯脫水與代謝性酸中毒、低鈣血癥、部分伴血糖增高,偶可發(fā)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常可作出診斷,輕癥的患者有劇烈而持續(xù)的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輕度發(fā)熱、上腹部壓痛,但無腹肌緊張,同時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顯著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癥者即可以診斷。

        急性胰腺炎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 有較典型的潰瘍病史,腹痛突然加劇,腹肌緊張,肝濁音消失,X線透視見膈下有游離氣體等可鑒別。

        2.膽石癥和急性膽囊炎 常有膽絞痛史,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部,Murphy征陽性,血及尿淀粉酶輕度升高。B超及X線膽道造影可明確診斷。

        3.急性腸梗阻 腹痛為陣發(fā)性,腹脹,嘔吐,腸鳴音亢進,有氣過水聲,無排氣,可見腸型。腹部X線片可見液-氣平面。

        4.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史,突然發(fā)病,有時疼痛限于上腹部。心電圖顯示心肌梗死圖像,血清心肌酶升高。血、尿淀粉酶正常。

        (四)治療

        大多數急性胰腺炎屬于輕癥急性胰腺炎,經3~5d積極治療多可治愈,治療措施如下。①禁食;②胃腸減壓;③靜脈輸液:積極補足血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注意維持熱能供應;④止痛:腹痛劇烈者可給予哌替啶;⑤抗生素:因我國急性胰腺炎發(fā)生常與膽道疾病有關,臨床上習慣應用,如懷疑合并感染,則必須使用;⑥抑酸治療:臨床習慣應用H2受體拮抗藥或質子泵抑制藥靜脈給藥,認為可通過抑制胃酸而抑制胰液分泌,兼有預防應激性潰瘍的作用。

        重癥胰腺炎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積極搶救治療,除上述治療措施,還應有以下治療。

        1.內科治療

        (1)監(jiān)護:重型病人應住入監(jiān)護病房,嚴密觀察體溫、呼吸、脈搏、血壓與尿量。每日進行腹部檢查,了解腹部壓痛程度和范圍、有無腹肌緊張、反跳痛及腹水。每日檢查白細胞計數、血和尿淀粉酶值、電解質與血氣等,必要時行胸腹部X線、CT或超聲檢查。

        (2)對癥支持治療。①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及抗休克:積極補充體液及電解質(鉀、鈉、鈣離子等),維持有效血循環(huán)量,出血壞死型患者常有休克,應給予白蛋白及血漿代用品(如右旋糖酐),輸液速度及量應根據中心靜脈壓加以調整。②鎮(zhèn)痛、解痙:常用阿托品或山莨菪堿肌內注射,2~3/d,疼痛劇烈者可同時加用哌替啶50~100mg,嗎啡不宜使用。普魯卡因0.5~1g溶于生理鹽水500~1 000ml靜脈滴注,也可使腹痛減輕。③營養(yǎng)支持:重型病人禁食時間長,機體又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tài),若無足夠熱量及合理營養(yǎng)素的供應,將導致負氮平衡與低蛋白血癥,必須及早行全腸外營養(yǎng),如無腸梗阻,應盡早進行空腸插管,過渡到腸內營養(yǎng)。

        (3)胃腸減壓通過禁食及胃腸減壓、生長抑素及其類似制劑、H2受體拮抗藥和質子泵抑制藥、胰高血糖素和降鈣素、氟尿嘧啶(5-FU)的應用可減少胰酶分泌和抑制胰酶活性。

        (4)控制感染??刂聘腥臼墙档筒∪怂劳雎实闹匾胧股氐倪x擇應以第3代頭孢菌素最佳。這類藥物的抗菌譜廣,對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均有效,不良反應少。代表藥物有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三嗪噻肟和頭孢甲羧肟等。

        (5)并發(fā)癥處理。對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每日給予地塞米松20~40mg加入葡萄糖液靜脈滴注外,可做氣管切開,并使用呼吸終末正壓人工呼吸器。對腹膜炎患者,多主張采用腹膜透析治療。有高血糖或糖尿病時,用胰島素治療。

        (6)消除病因和誘因。戒酒及避免暴飲暴食,避免使用可能誘發(fā)急性胰腺炎的藥物如硫唑嘌呤、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積極治療膽道疾病和與急性胰腺炎相關的基礎疾病,如發(fā)生膽源性胰腺炎時,對已確診的急性梗阻性膽管炎,在內鏡下行Oddi括約肌切開術,可收到緊急減壓、引流和去除膽管結石從而達到治療和防止胰腺炎發(fā)展的效果。

        2.外科治療 外科手術適應證有:①診斷未明確而疑有腹腔臟器穿孔或腸壞死者。②腹膜炎經抗生素治療無好轉者。③壺腹部有結石嵌頓或膽總管有結石梗阻,應用內鏡無法取石或取石失敗;腹膜炎經抗生素治療無好轉者。④并發(fā)胰腺膿腫或假性囊腫者。

        六、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繼發(fā)于膽囊結石,女性多見,發(fā)病年齡以20-40歲居多。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其主要病因有:

        1.膽囊結石或蛔蟲阻塞膽囊管。

        2.致病細菌侵入。

        3.化學刺激等因素也常可引起膽囊管梗阻,膽囊內壓升高,膽囊黏膜層充血水腫滲出增多,此時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進一步膽囊全層炎癥,產生膿液,便發(fā)展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如果不及時治療,膽囊壁可能會壞死穿孔,膽汁流入腹腔,導致膽汁性腹膜炎。

        (二)臨床特點

        急性膽囊炎的典型表現是進食油膩食物后,右上腹強烈絞痛,陣發(fā)性加重,常伴有右肩背部痛、惡心、嘔吐、發(fā)熱、寒戰(zhàn)等,嚴重時還有全身黃疸。檢查時右上腹部有壓痛,??梢悦侥[大的膽囊。查血常規(guī)發(fā)現血液中白細胞明顯升高,行膽囊超聲檢查常會發(fā)現膽囊增大,壁增厚,膽囊內結石。

        (三)診斷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B超檢查即可得到確診。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診斷比較困難,診斷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傷或腹部手術后出現上述急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時,要想到該病的可能性。對少數由產氣桿菌引起的急性氣腫性膽囊炎,攝膽囊區(qū)平片,可發(fā)現膽囊壁和腔內均有氣體存在。

        1.WBC>10×109/L。

        2.腹部X線攝片膽囊區(qū)可見陽性結石。

        3.B超檢查示膽囊增大,內有強光團伴聲影。

        4.靜脈膽道造影膽囊不顯影。

        5.CT或MR顯示膽囊結石。

        (四)治療

        病情較輕的急性膽囊炎主要進行非手術治療,包括禁食、輸液、抗生素等。病情危重或出現其他并發(fā)癥時則宜手術治療。一般的手術方法是直接切除膽囊,但病情危重,患者體質不能耐受復雜手術時也可暫時不切除膽囊,而行膽囊造口術,防止膽囊壞死穿孔,待到患者情況好轉后再行手術切除膽囊。膽囊切除后由于喪失了膽汁儲備功能,1次進食較多油膩性食物將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因此患者應注意規(guī)律清淡飲食,定期復查。

        七、腹部損傷

        腹部損傷(abdominal injury)在平時和戰(zhàn)時都較多見,其發(fā)病率在平時占各種損傷的0.4%~1.8%。一般可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損傷兩大類。其中,閉合性腹部損傷時,由于體表無傷口,確定是否伴有內臟損傷有時很難。因此,從臨床診治的角度來看,閉合性腹部損傷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腹部損傷的原因在戰(zhàn)爭時主要為彈片傷、刀刺傷;平時主要為交通事故、工傷意外和打架斗毆。開放性損傷常由刀刺、槍彈、彈片所引起;閉合性損傷常系墜落、碰撞、沖擊、擠壓、拳打腳踏等鈍性暴力所致。無論開放或閉合性損傷,都可導致腹部內臟損傷。常見受損內臟依次是脾、腎、肝、胃、結腸等。胰、十二指腸、膈、直腸等由于解剖位置較深,故損傷發(fā)病率較低。腹部損傷疼痛主要來源于T7~12發(fā)出的肋間神經,對創(chuàng)傷、炎癥、化學刺激等引起的疼痛,識別能力強,定位準確。另外,疼痛也可來源于T6~L1神經末梢,臟層腹膜及腹腔內臟器的神經屬自主神經末梢,來自迷走神經與T5~L3發(fā)出的交感神經,對牽拉、膨脹等刺激較敏感,對創(chuàng)傷引起的疼痛定位不明確。

        (二)臨床特點

        由于致傷原因、受傷的器官及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以及是否伴有合并傷等情況,腹部損傷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輕微的腹部損傷,臨床上可無明顯癥狀和體征,而嚴重者可出現重度休克或處于瀕死狀態(tài)。

        1.閉合性損傷 多數患者有腹脹主訴。

        (1)有明顯外傷史的同時常并發(fā)其他部位損傷,如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盆腔損傷、顱腦損傷等,應警惕腹內閉合性損傷的存在。

        (2)患者腹痛呈持續(xù)性劇烈疼痛,有時可為鈍痛,多呈彌漫性。最初發(fā)生疼痛的部位多為相關受損臟器,有些內臟損傷易出現反射痛或牽涉痛。

        (3)如脾破裂出血,早期可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如腹腔內臟器受損傷破裂致消化液外溢常表現為腹膜炎(腹痛、腹部刺激征等)。

        2.開放性損傷

        (1)有明顯的外傷史,腹部有傷口,穿透傷者??梢娒摮龅慕M織和滲出液。

        (2)腹壁疼痛性質多為銳痛,定位準確。

        (3)可能有出血性休克或腹膜炎癥候群(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

        (三)診斷

        病史和體格檢查是診斷腹部損傷的主要依據。無論是開放性還是閉合性腹部損傷,診斷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確定是否有內臟損傷,其次是什么性質的臟器受到損傷和是否為多發(fā)性損傷。如傷情允許,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如實驗室檢查、B超、X線、CT、診斷性腹腔穿刺術和腹腔灌洗術等。

        (四)治療

        1.閉合性腹部損傷在未明確診斷及手術前不能用任何鎮(zhèn)痛或鎮(zhèn)靜藥物,因其可能掩蓋病情。剖腹探查術后,若患者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可給予鎮(zhèn)痛治療。

        (1)肌內注射法:可給予鹽酸哌替啶50~100mg肌內注射,注射后約10min起效,作用時間為2~4h,不良反應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和藥物依賴性等。

        (2)靜脈持續(xù)鎮(zhèn)痛法:常用藥物為芬太尼,靜脈注射后立即起效,維持時間為0.5~1h。新型靜脈注射鎮(zhèn)痛藥賴氨匹林(來比林)是阿司匹林與賴氨酸的復鹽,注射后15min起效,鎮(zhèn)痛時間6h左右。

        (3)硬膜外鎮(zhèn)痛法:首選嗎啡,其次為芬太尼、哌替啶等。嗎啡常用劑量為2~5mg,鎮(zhèn)痛時間為12~24h;哌替啶常用劑量為20~50mg,鎮(zhèn)痛時間為4~6h;芬太尼常用劑量為0.03~0.1mg,鎮(zhèn)痛時間為4h左右。

        (4)患者自控鎮(zhèn)痛法:包括靜脈自控鎮(zhèn)痛和硬膜外自控鎮(zhèn)痛兩種方法。通常硬膜外鎮(zhèn)痛或硬膜外穿刺有禁忌時用靜脈鎮(zhèn)痛。

        2.開放性損傷的治療

        (1)鎮(zhèn)痛藥物:腹壁創(chuàng)傷,可采用阿片類藥物如哌替啶,效果良好。但過多應用易導致患者不能早期活動、呼吸抑制、腸蠕動受抑制、腹脹或肺部并發(fā)癥等。

        (2)硬膜外腔鎮(zhèn)痛:常用嗎啡2~4mg加氟哌利多2~3mg用生理鹽水稀釋到10ml,對腹部手術者可于術畢前注入,也可將導管帶回病室,待麻醉作用消退后注入麻醉藥物。一般可獲得12~72h的鎮(zhèn)痛效果。

        (3)蛛網膜下腔微量嗎啡鎮(zhèn)痛:對腰麻下手術可于腰麻時經蛛網膜下腔注入微量嗎啡25~100μg,此法可增強腰麻效果,但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可高達15%~50%。注射嗎啡量多于500μg時,就有發(fā)生呼吸抑制的可能,尤其對老年患者更應注意。

        (4)胸膜間局部麻醉藥鎮(zhèn)痛(IRA):其方法為將導管經皮置入壁層和臟層胸膜之間,注入局麻藥液。與其他鎮(zhèn)痛方法相比,本法具有操作簡便,成功率高,鎮(zhèn)痛效果好。可反復多次應用,能夠明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咳嗽、排痰,預防肺部并發(fā)癥、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IRA法除了單次或重復間斷給藥外,還可采用連續(xù)輸注的方法。因雙側胸膜間鎮(zhèn)痛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機會較單側多,故該法僅在硬膜外鎮(zhèn)痛有禁忌時方可選用。

        八、泌尿系結石

        尿路結石(urinary calculus)是最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可分為上尿路結石與下尿路結石,上尿路結石以腎結石為主,而下尿路結石則以膀胱結石為主。疼痛是尿路結石較常見的癥狀,疼痛的性質、強度與結石的部位、大小及活動與否等因素有關。引起劇烈疼痛的大多為輸尿管與尿道結石,是在結石的排出過程中,停留至該處所致。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尿路結石是在腎與膀胱內形成的,上尿路結石主要為草酸鈣結石,而膀胱結石則以磷酸鎂銨結石多見。根據上尿路結石形成機制不同,可以分為與代謝因素有關的結石和感染性結石。代謝性結石是由于代謝紊亂所致,尿中排出的高濃度的化學成分損害了腎小管,使尿中基質物質增多,鹽類析出,形成結石;感染性結石是由于產生脲酶的細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產生氨,使尿液堿化,尿中磷酸鹽及尿酸銨等處于相對過飽和狀態(tài),發(fā)生沉積所致。細菌、感染產物及壞死組織亦為形成結石之核心。

        結石引起疼痛的機制可能是多樣的,腎結石可引起腎實質部分積水而發(fā)生炎癥,亦可引起腎盂、腎盞部分梗阻,炎癥與梗阻均可使腎實質腫脹,包膜受到牽張,從而產生疼痛。輸尿管結石可因空腔器官梗阻,引起平滑肌的痙攣,產生絞痛。若膀胱出口結石以及尿道結石,可由于尿液排出道受阻塞,產生急性尿潴留,繼而引起疼痛。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亦可表現為牽涉痛,常放射至會陰,大腿內側等處。這是由于盆腔臟器梗阻時,刺激傳遞到脊神經后根或脊髓丘腦束神經元,通過“聚合—易化”或“聚合—投射”作用,使同一節(jié)段的神經元興奮,在相應皮膚支配區(qū)出現疼痛。

        (二)臨床特點

        結石引起的疼痛表現是多樣的,結石越小疼痛越明顯。

        1.腎和輸尿管結石 腎結石引起的疼痛可分為鈍痛和絞痛。腎盞結石及腎盂內大結石可無明顯疼痛,僅表現為活動后鏡下血尿,若結石引起腎盞頸部梗阻,或腎盂結石移動不大時,可引起上腹或腰部鈍痛。結石引起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或輸尿管完全性梗阻時,出現腎絞痛,疼痛劇烈難忍,為陣發(fā)性?;颊叱始毙悦嫒荩榍诖玻p手緊壓腹部或腰部,呻吟不已。嚴重時,面色蒼白、大汗、脈細速、甚至血壓下降,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疼痛部位及放射范圍根據結石梗阻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疼痛常位于脊肋角、腰部或腹部。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或上段輸尿管梗阻時,疼痛位于腰部或上腹部,并沿輸尿管行徑放射至下腹部、同側睪丸或陰唇和大腿內側。當輸尿管中段梗阻時,疼痛放射至中下腹部,右側極易與急性闌尾炎混淆。結石位于輸尿管膀胱壁段或輸尿管口處,常伴有膀胱刺激癥狀及尿道和陰莖頭部的放射痛。

        2.膀胱結石 膀胱結石引起的疼痛常放射至陰莖頭部和遠端尿道。除伴有膀胱刺激癥狀外,最典型的特征是排尿時尿流突然中斷,小兒患者常用手搓拉陰莖,經跑跳及改變姿勢后才能繼續(xù)排尿。

        3.尿道結石 尿道結石的典型表現為急性尿潴留伴會陰部劇痛,后尿道結石有會陰和陰囊部疼痛,陰莖部結石在疼痛部位可摸到腫物。

        (三)診斷

        一般情況下,臨床癥狀、尿液檢查、B超、腹部X線平片即可基本明確泌尿系結石的診斷。

        腹部X線平片是診斷泌尿系結石的基本檢查方法??梢粤私夂}結石的大小、部位、結石物理形狀等信息。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陰性尿路結石、鑒別鈣化斑和盆腔靜脈石及了解腎臟解剖和功能異常,在腹部X線平片的基礎上靜脈腎盂造影十分必要。逆行性尿路造影是靜脈腎盂造影的補充,主要用于對靜脈腎盂造影劑過敏患者,可清楚顯示結石梗阻部位和輸尿管、腎盂、腎盞、解剖異常。

        (四)治療

        1.藥物治療 尿路結石的疼痛主要采取的是藥物治療,其原則是解除平滑肌痙攣、緩解疼痛、減少對機體的不利反應??捎糜谥委熃Y石所致疼痛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1)M受體阻斷藥: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山莨菪堿等,這類藥物可以松弛平滑肌,減輕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疼痛,適用于腎絞痛及急性尿潴留造成的疼痛。

        (2)鈣離子通道阻滯藥:如維拉帕米、硝苯地平等,此類藥可抑制Ga2+進入平滑肌細胞內,從而抑制平滑肌收縮,緩解痙攣引起的疼痛。

        (3)吲哚美辛類藥:如吲哚美辛,通過抑制體內的前列腺素合成而發(fā)揮作用。

        (4)黃體酮類:代表藥為黃體酮。

        (5)麻醉性鎮(zhèn)痛藥:如哌替啶、嗎啡等,此類藥物多產生生理依賴,僅用于急性腎絞痛患者疼痛難以忍受時,前提是診斷必須明確為尿路結石。

        2.中醫(yī)中藥 強刺激腎俞、京門、三陰交或阿是穴等均有解痙鎮(zhèn)痛效果。腎區(qū)局部熱敷也可減輕疼痛。

        3.手術治療 解除疼痛根本的治療方法是去除結石。目前常采用腔內泌尿外科治療,同時輔以體外沖擊波碎石。只有少數病例需根據結石的部位、大小等行腎盂、腎實質切開取石術,腎部分切除術或腎臟全切術。

        九、卵巢囊腫蒂扭轉

        卵巢囊腫蒂扭轉(torsion of ovarian cyst),是指供應卵巢囊腫的血管發(fā)生了扭曲,使卵巢囊腫缺血,甚至壞死破裂,引起劇烈腹痛。為婦科急腹癥之一,約10%卵巢囊腫發(fā)生蒂扭轉。好發(fā)于瘤蒂長、中等大小,活動度大,重心偏向一側的囊性腫瘤,如皮樣囊腫。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卵巢腫瘤扭轉的蒂由骨盆漏斗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和輸卵管組成。由于盆腔、腹腔有足夠的空間,當突然改變體位或向同一方向連續(xù)轉動,妊娠期或產褥期子宮位置改變等均易發(fā)生扭轉。發(fā)生急性扭轉后,靜脈回流受阻,瘤內高度充血或血管破裂,致使瘤體急劇增大,瘤內出血,最后動脈血流受阻,腫瘤發(fā)生壞死變?yōu)樽虾谏灼屏押屠^發(fā)感染。

        (二)臨床特點

        典型癥狀是突然發(fā)生一側下腹劇痛,常伴惡心、嘔吐甚至休克,系腹膜牽引絞窄引起。婦科檢查捫及腫物張力較大,有壓痛,以瘤蒂部最明顯,并有肌緊張。有時扭轉自然復位,腹痛隨之緩解。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臨床上需要與卵巢囊腫蒂扭轉相鑒別的疾病主要有闌尾周圍膿腫、宮外孕、子宮內膜異位癥、黃體囊腫破裂、盆腔周圍膿腫等急腹癥。

        多普勒超聲檢查通常為診斷卵巢腫瘤的首選方法,另根據腫物病史,急劇發(fā)作的腹痛,盆腔觸及包塊和宮角蒂部的壓痛,輔以CT檢查,不難作出診斷及鑒別診斷。

        (四)治療

        蒂扭轉一經確認,應盡快行剖腹手術。術時應在蒂根下方鉗夾,將腫瘤和扭轉的瘤蒂一并切除,鉗夾前不可回復扭轉,以防栓塞脫落。

        卵巢囊腫蒂扭轉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是行患側附件切除術,不采取患側附件松解、囊腫剔除是為了避免來自卵巢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國外有學者報道27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蒂扭轉患者22例接受非手術治療(附件松解、囊腫剔除)后,無一例發(fā)生術后血栓栓塞。國內有學者提出本病可行非手術治療,指征是良性囊腫直徑4~12cm(平均8cm)、扭轉度數在360°且無卵巢壞死者。

        十、異位妊娠破裂

        受精卵于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為異位妊娠,習慣稱為宮外孕(ectopic pregnancy)。它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異位妊娠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等,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常見,占宮外孕的95%左右。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慢性輸卵管炎致使管腔變窄或堵塞,輸卵管粘連、扭曲、蠕動減弱,影響受精卵的運行,而在該處著床。

        2.輸卵管發(fā)育不良或功能異常如輸卵管過長,肌層發(fā)育差,黏膜纖毛缺乏,調節(jié)功能失調等,影響受精卵的正常運行。

        3.各種節(jié)育措施引起輸卵管炎,輸卵管瘺管或再通等,均有導致輸卵管妊娠的可能。

        4.受精卵游走移行時間過長,在對側輸卵管著床妊娠。

        5.輸卵管周圍腫瘤組織壓迫,影響輸卵管管腔的通暢,使受精卵運行受阻。

        (二)臨床特點

        疼痛是患者就診的主要癥狀,常表現為一側下腹部隱痛或酸脹感。若發(fā)生破裂,則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痛,并伴惡心、嘔吐;若出血局限于病變區(qū),主要表現為下腹部疼痛。當血液積聚于直腸子宮凹陷時,出現肛門墜脹感。若血液流向全腹,疼痛可由下腹擴散至全腹;血液刺激膈肌時,可出現肩胛部放射性疼痛。腹部檢查,下腹明顯壓痛、反跳痛,以患側為甚,腹肌緊張稍輕。婦檢時,未發(fā)生流產破裂者,患側附件增大及輕度壓痛;發(fā)生流產破裂者,后穹窿觸痛,宮頸舉痛明顯?;颊叱0橛型=?、陰道出血、腹部包塊,出血多者可出現暈厥與休克。

        (三)診斷

        輸卵管妊娠未發(fā)生流產或破裂者,因臨床表現不明顯,診斷較困難,常需借助B超,β-HCG檢測,腹腔鏡檢查等以明確診斷。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者,多數患者臨床表現典型,診斷多無困難??刹扇£幍篮篑妨拢璈CG測定,B超以助診斷。

        (四)治療

        治療原則以手術治療為主,其次是非手術治療。

        1.手術方式有2種,一是輸卵管切除術,適用于內出血并發(fā)休克的急癥患者,手術同時抗休克治療。二是保守性手術,可開腹或經腹腔鏡,采用顯微外科技術,根據受精卵著床部位及輸卵管病變情況選擇術式。

        2.非手術治療有中醫(yī)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