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氣五味的概念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對藥物的四氣五味早有詳細的論述。四氣五味最初主要針對的是藥物,但基于藥食同源的理論,食物自然也會有四氣五味,下面我們將詳細地講解一下飲食的四氣五味。
什么是食物的四氣五味呢?在說定義之前,我們先說一則生活中的小常識,給大家一個直觀形象的印象。當我們外出淋雨感冒了,很多有經(jīng)驗的老人,都會熬上一大碗的生姜紅糖水,然后讓你趁熱喝下。不一會兒,我們就會汗出寒去,生姜紅糖水對于初期的感冒,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那生姜為什么要和紅糖放在一起熬呢?它又為什么能治療風寒感冒呢?這里,就用到了食物的四氣五味。這個案例,我們稍后作詳細分析,先來看看食物的四氣五味的定義。
什么是四氣呢?簡單地說,就是食物(包括藥物)的四種屬性,即溫、涼、寒、熱,因此,也有人把四氣稱為“四性”。
四氣的由來。那四氣是怎么由來的呢?它出自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一本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古人強調(diào)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食物的四氣,究竟是怎么來的,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實際,就是我們一年當中有四季,春、夏、秋、冬,因而食物也就對應有了溫(春)、熱(夏)、涼(秋)、寒(冬)的屬性。
四氣的衍生。我們都知道,中醫(yī)的精髓就是陰陽學說,那對于溫熱涼寒來說,是不是也符合陰陽呢?實際上也符合。在中醫(yī)里,陰就代表著寒,而陽就代表著熱,至于溫和涼而言,只不過是熱和寒的程度問題。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一種說法,將四氣歸納成三氣,或者是三性,即熱、平、寒,這同樣也符合自然規(guī)律。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水的平性就是以液體形態(tài)存在的,熱性是以氣體的形態(tài)存在,而寒性是以固體的形態(tài)存在。從水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的食物和藥物,同樣也都有寒、熱、平三性。有些文獻中,人們?yōu)榱税堰@三性作更精準地表達,又加入了微寒、微溫、微熱和大寒,大溫,大熱這些級別,以程度的方式來區(qū)別。由于無法量化,因而在使用上,也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什么是五味?辛、酸、咸、苦、甘,這就是五味。它對應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對應的五色是白、綠、黑、紅、黃;對應的五臟是肺、肝、腎、心、脾。五味入五臟,就是從這里來的。當然,在中藥里,還會有淡味和澀味。其中,澀味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至于五味的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2.四氣五味與養(yǎng)生
在養(yǎng)生的總體原則上,《黃帝內(nèi)經(jīng)》強調(diào):“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倍澄锏乃臍馕逦?,與養(yǎng)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話,什么叫“法于陰陽”?法,是指自然界的規(guī)律,比如,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我們每日就經(jīng)歷這種從白天到黑夜,從太陽到月亮的過程,這就是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這也是陰陽變化的過程;再比如,生育期的女子每28天來一次月經(jīng),這也是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有關,故而叫月經(jīng),這種也是規(guī)律,也是法。因而,符合規(guī)律,符合法的,符合陰陽之道的,事物運行就平穩(wěn)。不符合的,那一定是出了問題。比如,有的婦女,月經(jīng)期不是28天,要不提前,要不錯后,這都是陰陽失調(diào)的結果,所以叫月經(jīng)不調(diào)。這種不調(diào),必定在身體上表現(xiàn)出來。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為什么強調(diào)養(yǎng)生的總體原則要法于陰陽,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來看第二句話,什么叫和于術數(shù)?和,和諧也。術數(shù)指什么?如果法是代表著自然界的規(guī)律,那術則是代表著一個具體事件的操作規(guī)范。與法是自然形成不同的是,術,往往是人們規(guī)定的,便于執(zhí)行和操作的流程。比如算術、武術等,它在不同的領域里,制定相應的操作規(guī)范。數(shù),指的則是量的概念。比如,如果體溫達到37℃,就被認為是發(fā)燒。這個37℃,就是“數(shù)”。
那“和于術數(sh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打個最簡單的比方,現(xiàn)在是夏天了,天氣非常熱,我們會開空調(diào)進行降溫。那多少度合適呢?25℃比較合適,太低、太高了,人體都會感覺不舒服,容易生病。那為了給身體降溫,我們就需要開空調(diào),這就是“術”,而把溫度控制在多少合適呢?因此,降到了25℃這個“數(shù)”了,就是“和”了。
我們還是舉前面說過的姜糖水治感冒的例子,詳細分析一下食物的四氣五味在其中的作用。雨,一般多在夏天下。夏季,由于天氣炎熱,因而人體為了排汗的需要,汗毛孔便是處于張著狀態(tài)。而淋雨時,當我們的汗毛孔完全關閉之前,會有一部分的寒濕進入到我們的皮膚腠理之間。當淋雨過程結束后,人體為了排出腠理之間的寒濕,就需要發(fā)汗。但有時,當人體的身體狀況不佳時,人體內(nèi)的陽氣不足以將體內(nèi)的寒濕排出體外,人就會生病。這就是同樣是淋雨,為什么有些人生病,而有些人不生病的原因,身體免疫力強弱差異使然。
身體健康之人,由于自身陽氣足,因而可以自行排出體內(nèi)的寒濕;而對于身體狀況稍差的人,我們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幫助發(fā)汗和排寒濕,這里就不能不提姜糖水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四氣五味。
性味與養(yǎng)生實例:
生姜紅糖水,是我們治療風寒感冒常用的食療方子。它就兩種食物,一是生姜,一是紅糖。但它為什么能治療風寒感冒呢?下面我們從食物的性、味方面分析一下。
生姜:在性上(四氣):微溫,味(五味):辛,歸肺、脾、胃經(jīng)。生姜的功用: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fā)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紅糖:在性上(四氣):溫,味(五味)甘,歸脾經(jīng),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了解了生姜和紅糖的性、味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要用生姜紅糖水來治療風寒感冒了?!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边@些都是基本的用藥規(guī)律。
在性上,風寒感冒,一定是人體受寒了,因此,我們?yōu)榱俗屔眢w排寒,自然我們就需要用到溫熱的食物,生姜和紅糖恰好都符合這點。因此,從食物的性上都是適合“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
那在味上(五味)呢,生姜味辛,而紅糖味甘。下面我們看一下這兩種食物的五味屬性是如何定義的:辛:有發(fā)散、行氣、行血作用。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我們知道,人感冒以后,大都食欲不振,而中醫(yī)認為,人的胃氣很重要,故而有:“有胃氣生,無胃氣死”的說法。生姜,入肺、脾、胃經(jīng),它不僅能驅除掉呼吸系統(tǒng)中的寒,而且能開胃;而紅糖不僅同生姜一樣性溫,而且,它味甘,入脾經(jīng),同樣有健脾開胃,提升胃氣的作用。再加上把兩個食物放在一起加熱熬,又給這個生姜紅糖水提供了更多的陽氣,這樣就很容易將人體內(nèi)的寒濕去除,寒濕一去,感冒自然就好了。這就是古人在利用食物的性味上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那平常我們?nèi)绾畏直媸澄锏男晕赌?
3.如何辨食物性味
既然食物的性味這么重要,那對于我們普通的朋友,如何分辨食物的性味呢,這里提供給大家一些簡便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可從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環(huán)境、地理位置、吸收的寒氣和水分幾方面來看。
從顏色來看,綠色植物與地面近距離接近,吸收地面濕氣,故而性偏寒,如綠豆、綠色蔬菜等。顏色偏紅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棗、石榴等,雖與地面接近生長,但果實能吸收較多的是陽光,故而性偏熱。
從味道上來看,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多,所以性熱,如大蒜、柿子、石榴等。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頭、梅子、木瓜等。
從生長環(huán)境來看,水生植物偏寒,如藕、海帶、紫菜等。而一些長在陸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藥、姜等,由于長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較少,故而性熱。
從生長的地理位置來看,背陰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濕氣重,很少見到陽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而一些生長在高空中的食物,或東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于接受光熱比較充足,故而性偏熱。
食物寒熱性還與吸收的寒氣和水分有關。生長在冬天的大白菜、香菇、白蘿卜、冬瓜等,由于吸收的寒氣多,故而性偏寒。在夏季生長的西瓜、黃瓜、梨、柚子等,接收的雨水較多,故而性寒。
當然,掌握原則并不等于能百分之百地把握食物的性味,有的還需要我們查資料。有些根據(jù)制作方法不同,性味上也會有很大的改變。比如生姜,在性上是微溫,而如果是干姜,在性上則是熱了,性味只是相對的,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養(yǎng)生,這也就是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4.食物的四氣五味
眾所周知,中草藥要分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作為我們的吃的食物,也具有四氣五味的特性,把握好四氣五味,就能更好地調(diào)理自己的身體。
四氣規(guī)律:溫熱食物對怕冷,容易倦怠,寒證,陽虛者適合;寒涼食物對怕熱,干燥,熱證,陰虛火旺者適合;食物中屬平性較多,故大多可久服長服,不影響體質的偏頗。
寒涼食物:西瓜,梨,柚子,葡萄柚,柿子,奇異果,火龍果,香蕉,椰子汁,番茄,香瓜;海帶,紫菜,西洋菜,大白菜,竹荀,茭白荀,蘆筍,蘆薈,蓮藕,白蘿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空心菜,莧菜,綠豆芽,芹菜,萵苣,芥菜,茄子,蛤蜊,蟹類,海蛤類,以及任何冰品,綠豆等。
溫熱食物:辣椒,胡椒,洋蔥,青蔥,生姜,大蒜,韭菜,芥菜,芫荽,南瓜,芝麻,破步子,狗肉,羊肉,荔枝,龍眼,烏梅,榴蓮,櫻桃,核桃,栗子,金橘,山楂,松子,楊梅,桃仁,杏仁等。
平淡性質食物:芭樂,蘋果,葡萄,柳橙,木瓜,草莓,楊桃,甘蔗,百香果,李子,棗子,枇杷,桑椹,蓮子,四季豆,豌豆,芋頭,紅豆,黑豆,黃豆,木耳,青江菜,白菜,高麗菜,菠菜,紅蘿卜,茼蒿,花椰菜,金針菜,金針菇,甜椒,苜蓿芽,雞肉,魚肉,豬肉,排骨,豬小腸,雞蛋,牛奶,白米飯,豆?jié){,山藥,番薯,馬鈴薯等。
五味規(guī)律:
辛味:具有行氣,行血,發(fā)散作用;調(diào)理氣血不通,風寒襲表;如辣椒,胡椒,蔥,姜,薄荷,紫蘇,茴香,砂仁,桂皮,白酒,藥酒等。
甘味:具有和中,緩急,補益作用;調(diào)理虛證,脾胃虛寒;如蜂蜜,飴糖,糖,甘草,薏苡仁,木耳,絲瓜,黃瓜,南瓜,白菜,芹菜,菠菜,茄子,甘蔗,蘋果,西瓜,魚類,肉類等。
酸味:具有收斂,固澀,開胃作用;調(diào)理多汗,泄瀉,遺精;如烏梅,山楂,石榴,柳橙,桃子,李子,梅子,檸檬,荔枝,芒果,葡萄,柚子,橘子,醋等。
苦味:具有宣泄,清熱,燥濕作用;調(diào)理熱證,心煩,濕證,咳喘;如杏,苦瓜,萵苣,馬蘭,苦菜,百合,大頭菜,香椿,白果,淡豆豉等。
咸味:具有散結,軟堅作用;調(diào)理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炎;如海帶,海蜇,海藻,大麥,小米,莧菜,紫菜,海參,蟹肉,蛤蜊,螺,鴨肉,豬肉,鹽,醬油等。例如:
大麥
味甘咸,性微寒,具有補中益氣,止渴除煩的作用??捎糜谄⑻撨\化失常所致的面黃肌瘦,氣短乏力,大便溏薄。可預防冠心病和中風。
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養(yǎng)胃潤腸的作用。用于體虛,食欲不振,虛性便秘。含賴氨酸高,對生長發(fā)育,機體組織修復及產(chǎn)生抗體,激素和酶起重要作用。
蕎麥
味甘,性寒,具有益氣寬腸,祛濕熱毒的作用。用于胃腸積滯所致的瀉痢及心腹悶脹疼痛。含纖維素多,脂肪含量和熱量低,有助于機體的糖代謝,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食物,對預防高血壓和心臟病也有好的作用。
糯米
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溫中止瀉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乏力自汗,脾胃虛寒,食后吐逆,泄瀉等,是溫養(yǎng)胃氣的妙品。
大豆是黃豆,青豆,白豆,黑豆的總稱。味甘,性平,具有寬中益氣,通利大便,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用于促進膳食營養(yǎng)平衡的理想食品。
赤小豆
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水,清利濕熱,解毒消痛的作用。用于脾虛水腫,小便不利,黃疸,泄瀉等病。
牛肉
味甘,性平,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用于身體虛弱,脾虛水腫,腰膝痿軟。
羊肉
味甘,性溫,具有益氣養(yǎng)血,溫中暖下的作用。用于久病體虛,產(chǎn)后血虛,中虛腹痛,崩漏下血。
豬肉
味甘咸,性平,具有補腎養(yǎng)血,滋陰潤燥的作用。用于腎虛精虧,病后體虛,產(chǎn)后血虛。
雞肉
味甘,性溫,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虛勞羸瘦,病后體虛,產(chǎn)后乳少,崩漏帶下。
鴨肉
味甘咸,性平,具有補氣利水,滋陰養(yǎng)胃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倦怠乏力,骨蒸勞熱,小便不利,咳嗽咯血。
魚肉
一般多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消腫,下氣通乳的作用。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產(chǎn)后乳汁不下。
蘿卜
味甘辛,性涼,具有下氣化痰,寬中消積的作用。促進胃腸蠕動,促使有害物質從體內(nèi)排出,增進食欲,預防消化道腫瘤。
芹菜
味甘,性平,具有清熱利濕,平肝涼血的作用。用于胃腸濕熱,肺經(jīng)痰火,肝熱目赤,頭痛眩暈。適合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食用。
洋蔥
味辛,性平,具有健胃消食,清熱化痰,解毒殺蟲,潤腸利尿的作用。用于胸脘痞悶,咳喘痰多,小便不利,是極佳的抗凝血劑。
黑木耳
味甘,性涼,具有補氣活血,涼血滋陰,清血熱的作用。用于防治癌癥和矽肺病。
大蒜
味辛辣,性涼,具有行氣止痛,消腫,去腸疾,解毒的作用。用于肺癆,吐血,水腫,痢疾,腹瀉??咕?,抗感染。
大棗
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倦怠乏力。
櫻桃
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滋養(yǎng)皮膚,祛風除濕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倦怠失眠,風濕,腰痛腿痛,美容,是缺鐵性貧血的首選食品。
山楂
味甘酸,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作用。用于療疝消痞,醒腦調(diào)神,解毒,防暑熱。能降低血脂,抗菌,減肥,抗腫瘤,消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
牛奶
味甘,性微寒,具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液,潤皮膚,解熱毒,潤腸通便的作用。增強呼吸道和內(nèi)臟器官抗感染,防止病毒和細菌黏附呼吸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